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详情
蔚来发力智能电动车,行业现状与未来
发布时间:2021-07-01     标签:

智能汽车市场产业基本概况


    6月初,蔚来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斌在第十三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提到,位于合肥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区的蔚来汽车第二工厂已经正式开工,预计明年第三季度正式开启生产。

    此前李斌曾表示,大家已经不再只单纯地去关心电动车的续航里程,充电的问题,换电池的费用,反而更在乎的是电动汽车的智能化。

    他预计,2030年智能电动车的渗透率会达到90%。

随着5G时代的来临,智能汽车技术的不断创新,自动驾驶技术日益成熟,汽车共享等新的商业模式又为智能汽车带来了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中国制造2025》对于智能网联汽车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即到2020年,掌握智能辅助驾驶总体技术及各项关键技术,初步建立智能联网汽车自主研发体系及生产配套体系。

    到2025年,掌握自动驾驶总体技术及各项关键技术,建立较完善的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体系、生产配套体系及产业群,基本完成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和新能源汽车一样,自动驾驶技术及智能网联汽车如今已到达国家战略的高度

政策导向

智能汽车成为全球发展趋势

    当前汽车产业发展成熟,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已成汽车产业的发展潮流和趋势,我国正加快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

    根据发改委于2020年2月发布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智能汽车是指通过搭载先进传感器等装置,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具有自动驾驶功能,逐步成为智能移动空间和应用终端的新一代汽车,智能汽车通常又称为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汽车等。

    整体而言,智能汽车是集中运用了计算机、现代传感、信息融合、通讯、人工智能及自动控制等技术,将环境感知、规划决策、多等级辅助驾驶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是典型的高新技术综合体。

    当前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处于协同式智能交通与自动驾驶阶段;到2025年之后将处于智慧出行阶段。

    根据工信部等11部委颁布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显示,到202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监管和网络安全体系将基本形成,并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达到规模化生产,实现高度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在特定环境下市场化应用。

    对于当前我国智能汽车发展情况,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0年,汽车销量为2531.1万辆,同比下降1.78%。

    根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随着智能网联新车型的加速投放市场及潜在消费者对于智能网联认可度的提升。

    智能网联新车市场渗透率还将进一步提升,2020年渗透率将达到51.6%,经过测算,到2020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数量超千万辆,约为1306万辆。目前,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正处于加速发阶段。

全球智能汽车出货量不断攀升

预计到2025年达九千万台

    根据数据统计,2019年可以连接三方服务平台的车辆以及配备嵌入式移动网络的全球智能网联汽车出货量,达到5110万辆,与2018年相比增长了45.4%;未来智能网联车的年出货量复合增长率约16.8%,智能网联汽车市场将迎来快速发展。

    预计到2025年,全球智能网联汽车的出货量将进一步增至9323万台。

    国内,2018年智能网联新车型渗透率达到31.1%,相较2016年增长近5倍;2018年中国品牌智能网联新车型渗透率达到35.3%,相较2016年增长15倍。

    《报告》预计到2020年智能网联汽车新车型渗透率将达到51.6%。初步估计,2019年我国智能汽车市场规模约为1033万辆。



    2019年,智能汽车app MAU规模呈上升态势;受疫情影响,2020年2月和3月有所回落,4月月活规模基本恢复至年初水平;8月,智能汽车app MAU达636.49万,较去年同期同比增长76.6%

    日新增用户数方面,在2月份出现低谷,随后逐渐攀升,在6月份增速放缓;有趣的是,这个趋势走向与智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十分相似,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

    从全球来看,目前已经开始布局智能汽车行业的企业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科技公司,比如谷歌、苹果、微软等这些科技巨头;一类是汽车制造商,比如沃尔沃、奔驰、奥迪、福特、宝马等。目前整个行业尚处于研究开发阶段,还没有形成稳定的竞争格局。

    根据中国汽车技术中心推出的“2019汽车专利创新指数”中的智能网联领域综合专利创新指数显示,全球主要企业智能汽车研发实力较为强劲的是丰田,其次是博世和通用,其余排在前十的是大众、电装、日产、博泰、现代、福特和大陆。

    由此推测2020年中国智能汽车市场规模将达到1300万辆,到2025年达到1700万辆。

      文章来源:中研普华

需求提交
400-855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