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详情
拓展产业合作边界 智能制造生态平台成关键
发布时间:2021-07-02     标签:

当前,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智能制造亦成为当前和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如何在传统制造领域挖掘和运用好数字化与智能化潜能,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为产业合作发展的焦点话题。在此背景下,本报邀请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领域的先行者——江苏徐工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CEO张启亮,大全集团总裁徐翔,与SAP中国联席总经理董志刚一起分享关于智能制造的深度思考。


  构建生态平台 深度拓展产业合作


  毫无疑问,智能制造已经成为当下中国制造业应对未知风险的有力武器。通过智能化、数字化实现云端生产、柔性生产,将大大增强企业的发展韧性,从而持续保持领先位置。目前情况下,中国制造业急需一个稳定而强大的生态平台,深度拓展产业合作。


  “工业互联网是数字化转型每次必谈的话题。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我们有很多酸甜苦辣,但是作为企业来讲,尤其是像离散制造的企业,走数字化之路不一定会成功,但是不走数字化之路一定不会成功。”徐翔表示,新冠疫情刚开始、情况还很不明朗时,大全集团接到武汉雷神山医院配电设备紧急增援需求,大全集团在48小时之内就完成了任务,究其原因,以ERP为核心的信息化系统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近两年来,大全集团实施了数字化转型战略,明确了数字化建设是提升竞争力唯一道路的主导思想。在营销体系方面,用户对个性化定制的需求越来越明显。这要求企业果断用数字化的方式传导研发、设计、制造、供应链等方面,实现可控成本下的大规模定制,打造一个透明化的交付过程。数据显示,大全今年整体订单增长了40%,这都得益于数字化改造、数字化集成。


  “工业互联网是一个新的事物,这几年已经成为数字化转型的一个新的底座。两化融合是整个数字化转型的一个主线,工业4.0是整个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工业互联网是数字化转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和切入点。”据张启亮介绍,江苏徐工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在2014年成立的,虽然孵化自徐工,但是徐工信息已经完全独立化运营了的混合所有制的企业。


  张启亮表示,整个工业互联网包涵智能服务的延伸化、智能制造的生产化、大规模的生产、产业链的协同。徐工汉云主要是在智能化的服务和智能化的生产这两个大的应用场景上来做数字化转型服务。目前其已经连接了95万台高价值设备,标识解析已经连接了8亿个点,赋能了85个细分的领域,建立了20个行业子平台。


  “在工业互联网平台当中,SAP的定位是一个赋能者,我们本身不是工业互联网平台,但是我们提供工业互联网平台上最重要的App。跟徐工信息汉云的合作,我们注重融通模式。”董志刚笃定,未来制造业企业和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提供方,必然是在一个生态当中的。多方的强强联手,将激发无限潜能。


  沉淀模型图谱 打造未来制造生态


  身处数字化的不同阶段,企业基于智能制造的核心需求和战略布局各不相同。站在不同的角度朝着同一个目标进发的过程中,如何解读智能制造对于自身的意义及价值?


  “我们始终关注用技术来驱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沉淀。原来中国的制造业工业知识的模型和图谱没有很好的沉淀下来,我们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把工业的知识图谱和知识体系沉淀下来,为中国制造业未来可复制、经验可传承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张启亮表示,徐工汉云一直致力于通过应用场景来推动工业互联网的进步。目前在徐工汉云工业互联网平台上有11000个工业App,通过这些工业App可以帮助客户赋能,快速解决各行各业的痛点和难点问题。此外,公司还积极向垂直行业纵深来发展,深入高端零部件制造、建筑施工、有色行业、新能源汽车等行业,解决了产业链和资源共享的问题,甚至推动了整个行业新模式的运营。比如,徐工汉云和中国电建合作打造了一个机械设备共享平台,未来建筑施工的设备可以在平台上共享。


  “通过打通工业的协议,工业互联网能够实现万物互联。”张启亮认为,整个工业互联网目前还是处在初级阶段,未来工业互联网还有10年到20年的发展周期。多方携手共赢将共同为中国制造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起到赋能的作用,并起到一个引擎和加速器的作用,助推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由粗放向高质量发展。


  “过去,我们致力于搭建强劲核心,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我们的计划是,根据未来三到五年当中,实现SAP灯塔的2.0项目,2023年全面实现数字化制造,2025年实现智能制造。”对于未来,徐翔有着清晰的布局。


  “坦率来讲,SAP就是工业4.0最重要的一个发起者。我们致力于加强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合作,为汉云和其他主流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融通条件,实现即插即用,实现在数据、流程、安全等方面快速的互联互通,共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合作伙伴的生态。”董志刚笃定,智能制造将从底层的M2M自动化、横向的一体化端到端供应链集成、高效的产业链供应协同、多层级的服务运维体系、企业整体生态级可视化等五大领域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文章来源:中国工业报

需求提交
400-855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