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详情
特斯拉ModelY27.6万起售!订排到9月份带动市场起飞!
发布时间:2021-07-16     标签:

此前,特斯拉“降价”新闻就层出不穷。


在2020年,国产Model 3上市的时候,定价一下降到25万,让大家出乎意料,而2021年初降价幅度更大,Model Y车型直接从48万降到了33万左右,降幅15万之多。


 未来“软件定义汽车”的竞争市场格局

以特斯拉为代表 的造车新势力重新定义智能车产品,完成消费者教育和投资者教育。未来仍将有更多科技公司入局,加入“软件定义汽车”的竞争。


同时,以大众为 代表的传统汽车公司觉醒,显著加大智能电动领域投资。预计市场竞争将在 2023-2025 年变得空前激烈。


特斯拉Model Y是特斯拉研发的一款紧凑型SUV,这款电动车是特斯拉2003年创办以来推出的第5款汽车,已于北京时间3月15日在洛杉矶发布。



2021年1月1日,据特斯拉中国官网:特斯拉Model Y长续航版起售价为33.99万元,此前为48.8万元,下调14.81万元。


特斯拉Model Y Performance 高性能版起售价为36.99万元,此前为53.5万元,下调16.51万元;6月26日,特斯拉召回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7日期间生产的部分国产Model Y电动汽车,共计38599辆。


7月8日,特斯拉宣布将推出国产Model Y标准续航版,补贴后售价仅27.6万元人民币。


各大车企纷纷加快了电动汽车的研发创新步伐。宝马近日宣布将改造其德国工厂以生产电动汽车和相关零部件。


宝马公司首席执行官奥利弗·齐普泽表示,宝马计划在3年内将其车辆的20%实现电动化;2020年特斯拉共生产了超过50万辆电动汽车,较2019年增长36%


通用汽车首席执行官玛丽·博拉表示,到2025年将向电动汽车和电池技术投资200亿美元,通用计划在2023年前推出20款电动汽车车型。



更大的市场:预计 2025 年中国和全球电动汽车销量规模分别达 700 万辆、 1500 万辆,CAGR 分别为 39%、36%。届时,绝大多数电动汽车将具备智能配 置。


1)电动汽车逐渐进入成熟期,电池成本持续下降加速普及。


2014-2020 年 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的平均售价下降幅度累计达 70%左右。


特斯拉预计未来 5 年电 池成本仍有望再下降 50%以上,加速电动车普及。


2)电动车简化车身结构,降 低制造难度。


电动车零部件数量较传统汽油车减少约 40%,模块化生产帮助造 车新势力在发展初期利用第三方富裕产能或新建产能,实现代工生产,加速产业 化进程。


3)智能化和软件水平改善用户体验。


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将成为拉开 用户体验差距的主要因素,高端汽车代码量可达 1 亿行,复杂程度高于 PC 和智 能手机,且代码量预计仍将快速增长。

绿色出行升级,渗透力提升资本青睐

 数据显示,2020 年,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汽车(含纯电+插电混)销量为 324 万辆,渗透率 4.2%。


中汽协数据显示,2020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 137 万辆,渗 透率 5.4%。


综合考虑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成熟度、政策力度支持、车企未来的规划。



 预计,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汽车将在未来保持快速增长,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在 2025 年达到 1500 万辆,渗透率提升至 16.4%。


其中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在 2025 年达到 700 万辆,渗透率提升至 20%以上(CAGR=38.5%)。


造车新势力加大研发投入。特斯拉 2018-2020 年研发支出稳定在 90-100 亿人民币附 近。


蔚来、小鹏、理想 2018-2020 年研发支出在 7-44 亿人民币附近波动。得益于 2020 年较好的资本环境,各家公司分别通过发行股份或债券获得大量融资,预计后续将加大在 智能汽车领域中的研发投入。


其中,蔚来和理想预计公司 2021 年的研发支出分别为 50 亿元(同比+101%)、30 亿元(同比+173%)。



 造车新势力:销量快速提升,持续获得资本和产业界认可


2020 年特斯拉与中资三家造车新势力累计销量达 60.29 万辆。


2020 年特斯拉、蔚来、 理想、小鹏汽车销量分别为 49.96 万辆、4.37 万辆、3.26 万辆、2.70 万辆,相较于 2019 年的 36.8 万辆、2.06 万辆、0 万辆、1.27 万辆分别增长 36%、113%、32 倍(理想汽车 2019 年销量为 0.1 万辆)、112%。


由于全球环保标准趋严和消费者需求提高,多国纷纷出台产业扶持政策,支持电动汽车技术研发,进一步推动电动汽车全产业链和生态建设。


从目前发展趋势看,2021年全球电动汽车市场仍将呈现强劲增长态势。


一方面,各国支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好;


另一方面,传统车企及造车新力量不断完善产品、产业链布局,消费者对新能源产品的接受度也不断提升。


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汽车行业将采取一系列举措,如创建零排放区、只允许电动汽车进入某些特定区域等,来改善空气质量和民众生活。


随着各国汽车产业形态和消费模式的变化,汽车、交通、信息通信等多行业之间相互赋能,未来跨行业、跨领域的融合发展将成为电动汽车的一大发展趋势。


    文章来源:中研普华

需求提交
400-855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