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全球经济周期的变迁,当下,制造业已经成为了各国的必争之地。
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全球各国为了尽快摆脱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都在拼命为国内制造业创造复苏的条件。
那么在激烈的竞争中,我国制造业做得如何呢?
目前来看,只能说是成绩不错但仍有进步空间。
变局之下 中国制造正在崛起
根据德国制造业联合会8月最新公布的数据,2020年中国机械设备出口额为165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2593.4亿元),反超德国(1620亿欧元)成为全球第一。
可以说在美国还在为疫情管控不力而头疼时,中国的制造业已经为全球经济复苏做出了重大贡献。
据中国商务部近日发布的数据,今年1至7月,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1.34万亿元人民币,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长24.5%,增速为10年来新高。
美国《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指出,“疫情期间,美国和欧洲的公司转向购买中国生产的零部件,被困家中的人们重新进行装修和翻新,还要在封锁期间储存更多食物,也转向了中国商品。”
种种迹象都表明,中国制造正在世界范围内全面崛起。
然而,表面光鲜亮丽的数据背后,中国的制造业仍面临着经济周期所带来的压力。
7月的国内经济数据一度引起轩然大波,社融等数据全面低于市场预期。
7月CPI同比上涨1.0%,前值上涨1.1%;7月PPI同比上涨9%,前值为8.8%。PPI、CPI剪刀差扩大至8.0个百分点,刷新历史最高水平。
一切都反映出,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压力仍然不小。
PPI的迅猛增长无疑还是因为全球大宗商品的疯狂表现,带动了工业原材料价格的攀升。
相比之下CPI的增速一般,反映出居民消费能力的疲软。
原材料涨价导致成本快速上行,利润端又不好赚钱,无疑给制造业的盈利带来了不可避免的损伤。
因此,中国的制造业面临着“危”与“机”共存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