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详情
相比苏州,洛阳引以自豪的工业是否很“羞涩”
发布时间:2021-12-06     标签:

洛阳是久负盛名的工业重镇。从一个个“共和国长子”到一项项的“洛阳制造”:建功“嫦娥”、C919、复兴号等等的“大国重器”......


可是,没有想到的是以“园林”而著称的“袖珍”苏州,2019年却以全国工业排行“老三”的名分,将洛阳远抛其后。


2020年,苏州GDP突破2万亿大关,几乎是洛阳的4倍,其中工业增加值实现8514亿元,是洛阳的4.5倍。


一、亮点:苏州工业整体呈现四大特点


2020年,苏州GDP首次突破2万亿大关,达到20170.45亿元。其中,苏州工业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和决定性作用,当前,苏州工业整体呈现“规模总量大、县域工业强、企业活力好、发展质量高”的特点。

1、规模总量大:占GDP比重为42.2%


2020年,苏州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了3.48万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实现8514亿元,占GDP比重为42.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7799亿元,占GDP比重为38.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为11049户,其中产值超百亿企业38户,近几年苏州工业总量在全国城市中保持前五名,在江苏省则为第一名,苏州工业的发展已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2、县域工业企业数量多且特色鲜明


苏州的10个区县有9个规上工业企业数量都在700户以上,其中5个区县企业数量在1000户以上,昆山达到了2000户以上,尤其是,昆山以台资企业起步、工业园以新加坡工业为主,太仓德资企业优势明显.....各板块竞争发展,百花齐放已成为苏州工业的一大特色。


3、工业活力强:非国有经济占比97%


民资、港澳台资、外资企业活跃又是苏州工业的一个亮点,苏州的民营企业实现工业产值1.34万亿,外资企业1.41万亿,港澳台资企业0.64万亿,分别占苏州工业比重为38.5%、40.2%、18.4%,这三类企业占苏州工业的97%左右,这也是苏州工业活力强的主要原因。


4、发展质量高:3家企业入围《财富》世界500强


近年来苏州工业的质量稳步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制造业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94万亿元,占工业比重达55.7%,高新技术企业产值1.75万亿元,占比为51%,28家企业入围“2020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26家企业入围“2020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分别位列全国第一、第二,恒力集团、沙钢集团、盛虹控股集团等3家企业入围《财富》世界500强。


二、经验:谋划+提质+提量+转型+创新


其实,苏州工业发展也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但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几乎成几何倍数增长,如果从2000年算起,20年来苏州规上工业总产值翻了14.5倍,规上企业数翻了3.5倍,利润总额翻了21.9倍,劳动生产率翻了3.2倍。


归纳近几年苏州工业快速发展离不开以下几点主要经验。


1、谋划“特色片区、集群协作、网状联动”


苏州在工业的整体规划中,先后确立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冶金、化工、纺织、轻工6大传统支柱产业和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航空航天、集成电路、信息通信与显示、高端装备、高端新材料等11个综合实力较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逐步构建“特色片区、集群协作、网状联动”的产业空间布局,制造业高质量产业体系更加鲜明。


2、设立“三大英雄”导向


近年来,苏州工业不仅在规模上持续增大,而且企业运行质量也不断提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改革的实施方案》,推行“亩均论英雄、创新论英雄、绿色论英雄”为导向,不断提升企业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3、促进智能制造技术与企业深度对接


对存量企业持续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智能制造诊断服务的引领作用,推动智能制造技术资源与企业深度对接,带动企业加大智能化改造投资力度。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加快数字产业化发展,做大做强高端软件、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重点方向生产性服务业,不断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效能。


4、加快构建基础设施和前沿性交叉平台


不断布局重大创新平台、创新中心,围绕国家重大基础科学研究课题和前沿领域,集中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前沿性交叉平台,同时依托企业对关键核心技术开展攻关,为企业下一步发展留足空间。


5、实施“千企技改升级”计划


加强产业链重大项目招引,充分发挥有效投资关键作用,坚持以重大项目建设为引领,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增长点,不断扩大工业增量。技术改造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推动“千企技改升级”行动计划,有力地促进了苏州工业不断做大做强和高质量发展。


6、增强企业政策获得感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为企业投资兴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不断改进“政策计算器”功能政策兑现功能,按产业门类建立差异化人才支持体系,增强企业政策获得感以及在苏州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三、洛阳工业需要思想大解放来探寻新方向


在工业发展的历史积淀上,洛阳比苏州拥有更大的“惯性”优势。但是,当“惯性”成为“路径”的话,那么就成为创新发展的羁绊。洛阳工业,需要思想大解放。


洛阳第十二次党代会为洛阳工业找到了方向。


1、推动装备制造、新材料、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集聚


推动产业集聚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实施产业集群发展行动,持续推动产业转型,着力提升优势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


立足洛阳现有产业基础,围绕装备制造、新材料、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着力延链补链强链,打造农机、轴承、机器人、铝钛、耐火材料、精细化工、光电电子器件、光伏、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

面向未来市场前沿需求,聚焦储能与氢能、关键战略材料、生物制品与健康服务、大数据与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着力培育新的产业集群。高水平建设一批新型产业园区,加快建设伊滨科技产业新城,打造环都市区先进制造业产业带,为产业集聚搭好平台。


2、着力打造“项目为王”的营商环境


扎实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改造,推动骨干企业增资扩产,提升优质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聚焦主导产业上下游、左右链,精准开展产业链招商、驻点招商、基金招商,吸引更多高成长性企业落地洛阳。


坚持“项目为王”,常态化开展“三个一批”活动,建立健全项目直接落地机制,做好全流程服务,以源源不断的项目建设为产业集聚提供有力支撑。


3、以科技创新赋能先进制造


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的洛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重振辉煌的梦想,也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创新、更依赖创新。


突出科技创新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

要坚持以用为本,充分发挥自创区的龙头作用,着力激发大院大所大企业的创新活力,不断完善科技研发体系、转化体系、服务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金一体化科技研发机制,把创新真正落实到产业上。


4、实施“八大行动”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推动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创新活动全覆盖,健全科技型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让更多企业加快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


实施孵化育成体系建设行动,高水平建设一批科技孵化载体、研发中试基地、科技产业社区,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就地就近转化,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集群。


实施研发平台扩量提质行动,深度嵌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加快建设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积极创建国家轴承产业创新中心、现代制造河南实验室,引进和培育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优化科研力量布局,更好服务企业创新发展。


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动,支持河南科技大学创建“双一流”大学,支持驻洛高校围绕洛阳产业发展设置学科专业、建设创新平台,引进和建设一批与洛阳产业契合度高的产业学院、研究生院,提升科技创新源头供给能力。


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难题。


实施科技金融深度融合行动,高效运营天使基金、创投基金、“科技贷”等科技金融产品,为科技创新提供全周期金融服务。


实施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行动,引进和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健全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实行柔性引才模式,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实施“洛企出海”行动,鼓励优势企业高水平“走出去”,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让“洛阳制造”成为“中国制造”盛名远扬的“金质名片”。


5、开展都市圈内外的产业共建


开展产业共建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要抢抓国内国际分工体系重塑的机遇,在更大范围内配置优质资源,加快构建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加强洛阳都市圈产业协作,推动洛济焦、洛巩、洛渑、洛汝产业带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战略合作,在矿山机械、高端轴承等装备制造优势领域,着力集聚研发、生产等环节优质资源,确保占据中高端。


在新兴前沿领域,探索实施“科技研发在沿海、生产制造在洛阳”、“龙头企业在沿海、配套园区在洛阳”等合作共建模式,支持洛阳企业跨区域设立研发中心、营销中心,更好实现牵手互动、借势发展。


文章来源:网易号




需求提交
400-855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