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省工信厅下发通知,公布第一批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名单,威海宝威新材料等15家企业入选,数量位居全省第三。
自2017年启动市级认定以来,威海已累计认定六批共53家市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此次在首批省级认定中取得全省第三的好成绩,意味着威海制造业在智能化、数字化发展道路上再上新台阶。
“全省第三”的成绩来之不易。高度关注先进制造业发展,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是重要的一环。近年来,威海坚持以智能化、数字化为企业转型发展“赋能”,但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企业行动参差不齐。今年7月,市政府决策研究中心专门出具了一份关于全市智能制造情况的调研报告,其中明确指出,当前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的动力不足,推广智能化改造的难度较大,支撑智能化改造服务的能力不强等问题。
这些问题,是站在更高层面,对威海发展先进制造业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针对上述问题,威海持续开展“千项技改、千企转型”行动,加快智能化改造步伐,从基础设施到平台搭建,都奋勇争先,力争走在全省前列。
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3551座,实现市县核心区域和重点区域5G信号室外连续覆盖,并建成省内第二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为企业智能化改造和工业互联网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有了基础,如何进一步放大优势,将智能化改造在全市进行推广?
今年,威海在常态化政策引导和培训基础上,采取“典型引路法”:以10条优势产业链为重点,分行业打造、树立智能化改造示范标杆,通过开展“1+N”带动提升行动,组织同行业企业对标学习、复制学习示范企业的系统解决方案,带动同行业、相关行业或产业上下游企业实现智能化升级。
作为碳纤维等复合材料产业链上树起的标杆企业,威海宝威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依托5G专网,配合全球领先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生产线,实现了自动排产、设备产品AGV自动化卸载、智能化立体仓储等环节高度融合。
以宝威新材料为代表,智能化改造中的不少经验都可以推广复制到同行业多家企业。“一般来说,高性能碳纤维产品的研发周期较长、生产工艺流程复杂。通过智能化改造,我们的工厂虽然‘无人’,但产品的生产周期缩短了22%,这对整个产业都具有借鉴意义。”公司董事长姜波说。
“典型引路法”立竿见影。目前,全市认定的53家市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已涵盖了10条优势产业链中的8条,在“模范生”的示范带动下,已有170余家企业开始着手实施智能化改造。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发挥产业链上龙头企业和智能化改造标杆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大政策补贴力度,强化政策引领导向,争取到2023年实现全部优势产业有标杆。”市工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跟着标杆企业学,只是入门第一步。为了给有改造意向的企业提供方便,我市还从服务供给层面,培强服务主体,为这些企业提供技术保障。
“我们支持率先完成自身智能化改造的龙头企业,将自有的改造技术团队或信息支撑部门功能剥离出来,成立独立的智能化改造服务机构,拓展业务范围,扩大辐射面积,为行业内其他企业提供智能化改造咨询服务。”市工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