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详情
苏州,如何实现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1-12-13     标签:

(一)数字经济产业基础优势明显

1. 数字产业设备建设基本情况

数字产业设备主要包含5G、光纤光线、芯片等。苏州市作为全国首批5G建设试点和商用城市,积极推进5G产业发展。2019年12月26日苏州市政府审议通过了苏州市通信专项规划(2017-2035)》,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2020年年苏州市新增5G基站12039个,累计建成17500个居全省第一,计划2021年底建成5G基站2.7万个,实现全市全覆盖。


苏州市的光纤电缆产业发展的基础较好,其产量占全国的35%。苏州也是中国电信全光网城市建设的重要区域。早在2015年10月份苏州率先建成全省规模最大的全光网城市,全国首个千兆城市。也拥有世界又名的光纤产品生产企业,在生产的工艺及产品核心技术上走在世界前列。超级海光电缆是亚洲最大的光纤预制棒生产基地


苏州的芯片产业也具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很多著名企业比如海思半导体、中科院微电子所、澜起科技、华天科技等的企业落地苏州。同时,昆山开发区和高新区分别由著名芯片企业华天科技、国芯入驻,两大区域芯片产业同步发展。在“2018年度中国十大(强)半导体企业”六大领域中有8家苏州企业成功登入TOP10排行榜。苏州市在芯片最有价值的设计领域,已积累了一批实力企业。


2. 数字经济发展先导产业发展情况

数字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是重要的基础,主要包括信息制造业、电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产业、互联网行业等。这些产业在苏州都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其中信息制造业是苏州的第一支柱产业,其产值超过万亿,占全国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规模的9%,其在全市行业中的龙头地位依然稳固。


随着电信业的发展,苏州市在移动电话、4G用户、互联网用户的数量上一直在增长。2020年,苏州市4G用户1363.05万户,5G用户352.13万户,互联网用户数2266.89万户。电信与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数字技术的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新兴业务的新动力。


苏州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也不断增长,2020年总产值622.17亿元,比2019年增长14.6%。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业2020年投资68.83亿元,比2019年增长57.1%,相关业务收入和利润保持较快增长,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数字产业化快速发展

1. 数字经济基础建设加快推进,取得成效

“2019长三角数字经济指数报告”中指出,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指数上苏州排名第三,对未来智慧城市和物联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苏州是首批5G建设试点城市和首批商用城市,昆山、苏州工业园区和吴中区等在基础设施布局规划、5G产业赋能方面取得进展,为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城市管理等重点领域的数字化发展奠定基础,从而形成建设与应用双向驱动的发展格局。


2. 数字产业化产业进一步集聚,形成发展特色

随着数字经济基础建设的推进,其他数字产业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的产业化也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并在产业集聚上形成一定规模。2020年苏州工业园区聚集人工智能核心企业660余家,人工智能产值达462亿元。吸引了国内外优秀企业落地,同时培育了一批优秀的行业龙头企业和研究院等,带动相关产业估值超千亿元。2021年发布《苏州市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进一步促进苏州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及产业融合发展。区块链产业的发展已经由最初的底层技术的开发,逐步应用到不同的场景。2020年5月获批江苏唯一的区块链产业发展集聚区,2021年“区块链+公证”获省优秀实践成果奖,经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区块链司法应用的示范作用,并出台一系列政策将打造高质量的区块链产业链。


苏州市十大大数据产业园结合自身的基础不断加强相关产业的集聚。目前,工业园区大数据率先建成城市区域级能源大数据中心。苏州市高铁新城也聚集大数据相关企业超过200家。大数据应用是姑苏区的软件园的特色产业。昆山花桥更是引进世界知名公司谷歌、百度等形成了全国有影响力的大数据名片。吴江太湖新城、吴中太湖新城产业园、张家港等分别结合区域的产业优势引进大数据企业,形成了各大数据产业园错位发展由相互影响,逐步为形成数字经济的生态奠定基础。


(三)产业数字化深入推进

1. 赋能新制造

2018年,苏州市政府出台了《苏州市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意见》,逐步打造“工业互联网看苏州”品牌。在2019年长江三角洲数字经济排名中,工业数字经济发展指数苏州排名在第一位。苏州落户11家“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相继投入运营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绩效,首先提高了企业运营的效率,相城区的48家工业互联网应用企业再2000年1-5月份税收增长7.6%。其次,降低了企业运营的成本,比如亨通的库存周转天数和生产周期缩短了30%左右,成本下降15%。苏州的基础建设、营商环境、工业基础都为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为疫情期间工业产值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智能制造方面苏州市初步构建了行业发展的生态体系,《2019世界智能制造中心城市潜力榜》中苏州位列全国第三,全球第八位。加快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高端迈进。


2. 赋能新商业

苏州在长三角数字商业指数排名第三,仅次于杭州和上海。商圈数字化,街区智能化,比如苏州中心的智能网络建设,提高了经济效益、管理效率和客户体验。商业大数据平台的构建带动了数据价值化的发展,如苏州市企信宝、虎赢大数据等。苏州市电子商务与跨境电商发展迅速,电商企业在疫情期间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比如食行生鲜等。


3. 赋能新农业

2020年3苏州市获批智慧农业国家试点,从顶层规划、示范引领、数据整合、组织保障、政策扶持等方面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呢。苏州农业发展有着较好的基础三个“90%”的政策支撑起了数字农业的发展,同时现代化技术如自动驾驶、植保无人机等智能设备农机的应用以及大数据技术的支持助力了智慧农业的进程。实现农业全产业链的数字化、可视化的综合管理。


(四)数字化治理能力提升

1. 数字政府

基于大数据的支撑城市治理模式在逐步形成,智能政务逐步推进。政府在城市治理的手段和方式上更加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苏州市的数字化已经赋能到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中国城市数字治理报告(2020)》显示,苏州的城市数字治理指数排名全国第八。2020年8月《关于推进数字政府市域一体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将努力打造一体在线、整体联动、业务协同、精准智慧的数字政府。建设集“苏周到”App、企业服务总入口、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城市大数据可视化运营平台等门户形成“数字政府”市域一体化发展苏州模式。


2. 智慧城市

早在2013年苏州推出智慧医疗”挂号系统。2016年智慧城市指数评比中,苏州位列第九。2019长三角数字经济指数评价中苏州的交通出行支付指数排名第一。苏州正在打造集分析、管理、监督和服务等为一体的智慧城管大数据平台苏州移动结合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建设全国智慧水利业务样板。苏州市在智慧社区、智慧帮扶平台已经上线,进一步加快了城市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五)数据价值化生态逐步形成

在数据作为生产力的时代,实现全产业链的数据记录、共享、挖掘赋能产业发展实现价值共创。实现数据的价值从资源化、资本化到资产化不断推进。工业互联、智能制造方面已有不少企业进行了探索,通过生产过程的中的数据进行抓取、分析和决策提高效率降低能耗。比如昆山巨青电子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智慧能源管理系统、百得(苏州)精密制造有限公司的数字化工厂。城市治理方面也利用大数据集进行分析以助于提高效率和决策的准确性。从产业角度来看,苏州市在数字经济上已经有了初步的数字要素供应链,数据的管理和应用能力在不断提升。但如何将某一行业、某一领域、区域的数据进行整合利用进行价值的创造还需要进一步规划。


苏州市数字经济发展推进对策

(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专项管理体制

早在2016年苏州市成立大数据经济发展领导小组推进数字经济的发展。经过几年的发展苏州市数字经济的发展速度以及规模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可以成立专门的大数据管理部门,专注管理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涉及的问题。其次,根据苏州市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目标制定相关政策助力数字经济的发展。近两年苏州市政府以及各个区县针对数字经济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根据分析发现在数字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多方面协调发展,比如加强城市治理领域政策。同时针对不同的产业数字化程度和目标进行政策的优化。第三,完善统计体系。数字经济的发展速度快,对经济贡献大。很有必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数字经济统计体系,把握苏州市数字经济发展的现状。


(二)夯实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城市大数据中心建设

大力推进5G基站的建设,实现5G的全覆盖。推进网络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加快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的建设与完善,助力产业数字化和城市数据化治理,推进长三角基础设施的互通互联。发挥大数据平台的优势,对大型数据中心进行布局和建设,建设城市大数据中心。掌控、整合、分析城市大数据资源,打造“城市大脑”加强数据的实时分析能力,实现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共享和协调联动。同时加强数据安全保障体系,保证数据安全平稳运行。


(三)聚焦优势产业、打造世界级产业群

目前苏州市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方面取得较大的进展,尤其是工业互联网产业已经走在全省甚至全国的前列,应进一步贯彻执行《关于全力打造“工业互联网看苏州”品牌的若干措施》,积极引进知名企业,加强工业互联网产业的聚集,构建完善的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水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特色应用示范、进行技术攻关,加强产业融合,把苏州的工业互联网打造成全国重要的创新基地和全球领先的工业互联网高地。在区块链产业方面,进一步加强政策的扶持,在产业聚集、技术突破、人才培养等方面进一步提升。推动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实现苏州市区块链技术产业向宽度和深度高质量发展。


(四)补短板产业,促进数字经济生态协同发展

在产业布局方面苏州工业园区、昆山和高铁新城的数字经济发展比较迅速,跟其他区市拉开差距不均衡现象突出。在产业方面工业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发展较好,但在数字经济平台、电子商务、数字内容等方面相对不足。借鉴数字经济领先城市的经验,结合苏州市的产业特点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各产业协调发展。


(五)加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促进产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

传统产业数字化的进程存在着“不敢转”、“不会转”、“不能转”的困境,除了政策上鼓励企业积极转型外,究其根本原因是需要解决企业各个关键流程的数字化的“痛点”。聚焦数字产业化加强数字经济基础建设,对核心的产业链供应进行梳理。提升“互联网+农业”和工业数字化技术应用水平,特别是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应用方面,聚焦产业数字化进行数字赋能。在工业、商业和农业等方面推进示范工程,构建苏州特色的数字经济平台和梯队。


(六)推进城市数字化、提升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由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苏州在城市服务和城市治理的数字化方面除了生活环境数字化方面发展较好,其他与领先城市相比还有很大欠缺。首先需要加强覆盖民生和城市治理数字化方面的政策,根据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推进和完善城市数字化和政府数字化。在后疫情阶段优化现有平台,开拓新平台应用创新提供便民服务应用。建设城市治理大数据界面,智慧解决民生关注的问题,以更加惠企利民,提升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七)加强数字经济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人才的短缺也成为突出问题。可以在学校、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以及企业的支持下,进行协同培养。目前苏州市一些行业已经在推进人才培训的工作比如同济区块链研究院的培训和比赛项目、苏州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产业联盟举行的CPDA培训。需要通过政策鼓励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团队以及数字工匠的引进与培养。


文章来源:百家号·城市化新观察

需求提交
400-855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