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芯国际赵海军:有信心与任何公司比较,保持与海思合规合作 |
慧选网小编了解到,日前中芯国际举行2021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核准根据“2021年科创板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内容,给予2位联席CEO梁孟松、赵海军各40万股中芯国际A股限制性股票。赵海军就与行业差距、华为海思合作等焦点话题予以回应。由于美国的出口管制,中芯国际在先进制程上的研发进程受阻,股东问到中芯国际与台积电的技术差距,赵海军表示,不同公司的比较,还是关注双方都可以做的事更为实际。“各个制程如同列车的车厢一样,先进制程、成熟制程都是列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强调,“先进制程相当于往列车上增加一节新的车厢,但我们20年前增加的车厢至今仍然在为公司创造很好的效益。”赵海军指出,中芯国际目前以满足战略合作客户的需求为主,当前在40/55nm制程上就能满足大部分客户需求,其余需求处于井喷状态,钱是赚不过来的状态。“每个行业具体的需求不同,很多需求40/55nm产线就能完全满足,那么中芯国际的目标就是在全球范围内用最高的效率和最优的生产成本来满足这样的需求。”他强调,“投资并非越大越好,需要结合现有以及未来潜在需求作出合理规划。相信我们十年如一日的打磨,各个产品节点的效率会越来越好,我们完全有信心在同类产品上与世界上任何公司比较。”赵海军还表示,目前8英寸晶圆的功率器件、超高压芯片、指纹识别芯片、电源管理芯片,以及40nm制程的12英寸WiFi芯片、驱动芯片、感光元件、太阳能逆变器芯片、汽车MCU等产能都非常紧绷,以满足大部分客户需求为先,43亿美元资本支出大多落在今明年。此外,美国制裁下,华为海思的芯片业务受到重大的挫折,台积电先进工艺已经无法为华为代工。那国内的中芯国际是否还跟华为继续合作?对此话题,赵海军重申,中芯国际是一家国际化公司,公司的所有行为都是建立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之下的,所有事情禁得起调查和考验。“我们和海思当然有合作,但是也是走的合规途径。” 文章来源:半导体协会 |
2021-07-05 |
中国发展成材料大国 新材料“湘军”崛起 |
第二届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大会暨2019长沙新材料产业博览会在长沙举行。由中国材料研究学会、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大会暨2019长沙新材料产业博览会14日在长沙开幕。3天时间里,中国30余位院士和专家,以及来自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等人士共同探讨新材料产业发展。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新材料是世界各国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魏炳波在会上表示,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材料大国,材料领域的发展专利数量位居世界第一;材料领域的高被引论文是美国的1.22倍,论文数量达到世界第一;材料领域的专业技能人才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210余人,材料科技人才115万人;新材料产业规模2018年超4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占中国GDP的4.4%。蜂窝纸拼接成的凳子可承重200斤大汉除此之外,中国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互融合的新材料创新体系逐渐形成并日趋完善。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和产业基地接近400家。“中国新材料产业研发能力在不断积累中逐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部分关键材料出现重大突破,研发、设计、生产、应用以及品种门类齐全的新材料产业体系正在逐渐形成。”魏炳波举例说,AI、智能汽车、5G、VR、大数据等已成拉动新一代半导体材料、稀土功能等新材料发展的新动力,新材料产业规模正在快速扩张、多项新材料产能位居世界前列,预计2025年中国新材料产值将实现10万亿元。此次活动采用“会”+“展”相结合的形式,通过设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先进化工新材料、前沿新材料等9个板块,展示中国新材料产业研发的最新成果。同期还举办玻璃新材料、超硬材料、催化与化工材料、纺织新材料、矿物功能材料等18场专业论坛。“在大会上,新材料企业能够对接到助力企业创新发展的对口专家,新材料专家也可以找到发挥自身特长和实现成果有效转化的企业创新平台。”魏炳波说,新材料作为高技术竞争的要害,已成为中国未来五年战略重大转变的关键焦点。工作人员展示蜂窝纸材料湖南是新材料产业大省,总量规模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产业优势明显。2018年,该省新材料企业完成新材料产值突破4000亿元。长株潭地区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优势,形成了以先进复合材料、先进储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为主的产业集群,产值占全省40%左右;有国家级创新平台6个、省级创新平台60余个;新材料研发从业人员达2万余名。长沙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谭勇表示,本次博览会为中国展示新材料行业最新技术及成果、深化产能和加强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湖南将与各方加强新材料产业等相关领域合作,共同攻克核心技术、抱团开拓国际市场,将长沙打造成为新材料产业的发展高地。文章来源:中新网 |
2021-07-05 |
福建省新能源汽车迎来发展新机遇 |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分为:上游关键原材料及核心零部件、中游整车制造、下游充电服务及后市场服务。其中,上游零部件的“三电系统”是新能源汽车区别于传统燃油车的核心零部件,约占整车成本的50%,中国的“三电技术”整体实力较强,但与国际顶级技术水平仍有差距。目前,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和浙江等地区。福建将依托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和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打造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助推福建汽车业“弯道超车”。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全景梳理:“三电技术”与国际顶级技术水平仍有差距上游主要是为中游的整车制造提供原材料及零部件, 原材料包括锂、钴等矿产资源;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共同构成电芯及PACK;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三大系统是构成整车的核心部件。中游是新能源汽车的整车制造,按照新能源汽车的功能细分为乘用车、商务车以及专用车。下游为充电服务和后市场服务两大部分,充电服务包括充电设备、换电设备及电池回收,后市场服务包括汽车金融、汽车保险、汽车租赁、二手车交易、汽车维修养护及汽车拆解回收。上游零部件的“三电系统”是新能源汽车区别于传统燃油车的核心零部件,约占整车成本的50%。近年来,中国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力度,依靠中国国内的政策红利,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蓬勃。目前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装机量以及配套供应商量都居世界第一,整体实力较强,但“三电系统”的核心技术却仍与国际顶级技术水平有着较大差距。例如在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和生产工艺上,遥遥领先的是特斯拉与松下合作的2170电芯,其能量密度比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锂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生产的NCM811电池更大,所用关键材料更少,同时零件数量更少。此外,电池中的核心正极高镍三元材料目前主要靠进口,当前中国还缺乏相关的成熟的制成技术,高能量密度的高端湿法隔膜中国暂时也无法自给自足。上游的“三电系统”在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三电技术”作为“三电系统”的核心,将迎来巨大的机遇及挑战。目前,中国生产“三电系统”的优秀企业有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力神、比克、欣旺达、大洋电机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区域热力图:福建将打造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助推福建汽车业“弯道超车”根据公开资料整理新能源汽车优秀企业区域分布热力地图如下,可见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重点企业集中于北京、广东、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区。虽然福建省的新能源汽车优秀企业没有以上地区多,但福建宁德时代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关键企业。电池是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中成本占比最高的零部件,约40%。从2019年中国动力锂电池行业装机量来看,宁德时代占了51.01%,是中国当前装机量最大的企业,动力电池出货量全球第一,并且是国内唯一可与松下、LG化学、三星SDI等国际电池巨头直接竞争的世界级动力电池龙头企业。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黄莼建议,应进一步推动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和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融合发展,开展产品研发、市场开拓等相关领域的合作,发挥好引领带动作用,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整合福建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助推福建汽车业“弯道超车”。 文章来源:前瞻研究所 |
2021-07-05 |
新能源汽车高成长持续 新势力销量屡创新高 |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景气度持续的背景下,造车新势力6月份销量分别创下新纪录。截至上一交易日(7月2日)收盘,同花顺新能源汽车概念指数上涨0.37%,近半数成分股当日不同程度上涨,其中通合科技、金力永磁、英飞特等个股涨幅居前。 近日,蔚来、小鹏、哪吒和零跑等国内造车新势力相继公布6月份交付情况,同比纷纷大幅增长。其中,蔚来6月交付数达8083台,同比增长116.1%,创历史新高。小鹏汽车截至6月的交付数据显示,其月度、季度及半年度累计交付量均创历史新高。其中,6月交付量达6565台,环比增长15%,同比增长617%。哪吒汽车6月份销量同比增长536%,以5138台的成绩刷新月度销量纪录;前6月累计销量21104台,同比增长478%。零跑汽车6月则交付3941台,同比增长893%。 近两个月来国内造车新势力的股价和市值增长明显。截至7月3日,蔚来市值已经超过825亿美元,公司一个月来区间涨幅近50%;理想汽车自5月11日以来区间涨幅也超90%,最新市值约296亿美元。即将于7月7日起开始在联交所主板上市交易的小鹏汽车亦备受市场关注。6月30日,小鹏汽车公布港股IPO最终定价为165港元/股,按此计算,本次IPO拟募资金额140.25亿港元。公司方面表示,此次在港股上市募资,将用于拓展产品组合、开发更先进的技术,如第四款智能电动汽车型号研发等。 机构普遍预计,未来几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将是新兴产业中增速最快的行业之一,行业走势将由估值驱动逐步向业绩驱动转变。在此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公司也正迎来价值重估。伴随新能源汽车产业电动智能浪潮来袭,北汽蓝谷、小康股份等公司近两年市值增长明显,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动力电池龙头股价也屡创新高。与此同时,华为、百度、小米等科技巨头纷纷入局“造车”新战场,正在进一步加速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变革,带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进行颠覆性的重构。中国银河证券分析认为,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趋势正引领汽车工业升级转型,促进零部件产业发生巨大变化,并引发新一轮并购、重组活动的产生。这些领域将是全球零部件巨头重点进行技术创新及资本投入的领域。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预测,2021年国内新能源车市场有望实现46%的增长,未来十年,将迎来新能源汽车的黄金发展期。天风证券分析指出,汽车智能电动产业链有望成为贯穿未来数年的重要投资主线。建议关注具备中长期投资价值的智能汽车产业链,综合实力强的自主品牌龙头企业、造车新势力以及零部件板块的细分领域龙头。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
2021-07-05 |
新一轮涨价循环后,下半年LED显示驱动IC价格涨势延续 |
慧选网小编了解到,近期,各驱动IC大厂的涨价函此起彼伏,可谓一封接一封。士兰微涨价函显示,6月1日起将对LED照明驱动产品价格进行调整;富鸿创芯指出,5月6日起所有芯片器件产品全面涨价,包含驱动IC/模拟IC/MCU等;必易微也表示,原有价格无法满足供货需求,自5月7日起,产品价格将继续进行调整所有未交订单将执行调整后的新价格……驱动IC涨价或加剧产业链两极分化简而言之,LED显示屏关键原材料供应紧张且价格上涨,影响的不仅仅是具体产品的价格,从产业链来看,整个显示行业产品价格的波动、下游厂商的出货周期、订单交付能力、毛利率等都将受到明显的负面影响。以洲明科技、富鸿创芯、富满电子、雷曼光电、晶丰明源、明微电子为例。在近期的机构调研活动上,洲明科技直言今年LED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供应链端的压力,在原材料普遍上涨的同时,核心器件驱动IC供应紧张,对毛利率和出货周期都有非常明显的负面影响。基于此,其后续会根据每月供应状况进行匹配接单,确保供应和价格波动一致。从订单和出货来看,洲明科技今年一季度新增订单20亿元,比2019年增长近78%,同比2020年增长108%;一季度对应出货为12亿元,比2019年增长114%,同比2020年增长94%。这也体现出与上游供给紧张状态截然相反,下游需求依然十分火爆。“随着上游的投产落地,供应市场的局面不会一直持续下去,最终会恢复到平衡的时点。”洲明科技认为。5月初,富鸿创芯也发出了驱动IC/模拟IC/MCU等产品价格上涨通知,所有芯片器件将于5月6日全面涨价。其中,电源类芯片系列涨价10%-30%,信号链类芯片系列涨价10%-20%;存储器件IC系列涨价30%,微控器MCU系列则采用动态报价机制。由于LED驱动芯片缺货状态日益加剧,能否拿到产能对于厂商的业绩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大厂都要支付全额的保证金以及签署协议才能保证产能,后续或会改为预付半年货款的方式才能拿下产能。富满电子也不例外,“我们和晶圆厂有签协议,已经给了明后年产能的保证金,对方有保证每个月给多少产能。”其进一步强调:“晶圆厂还在不断涨价,7月1日又有几家在通知涨价,今明年的订单都是满的,有的2023年都不接单了,持续到明年都属于缺货状态,我们也会相应调价。”另外,产业链人士透露,在LED驱动照明芯片缺货的影响下,中山、江门等地的LED照明生产厂商已感受到明显的“危机”,不仅是采购较为困难,即使在有货的情况下,产品价格也翻了数倍,“疯狂”的涨幅令众中小厂商的采购压力倍增。正因如此,工厂不得不面临缩小生产规模甚至停产的局面。下半年产品涨势延续回顾近两年缺货涨价的现象,产业链人士表示,主要是需求端影响了供给端的扩张。从需求端来看,2019年由于担心美国制裁致需求下滑,很多供给端或经销商的囤货实际上有所放缓。到了2020年初,疫情造成很多需求有所压制,造成生产端也有所放缓,尤其影响到晶圆代工厂的扩展计划。“再加上本身近几年8寸产线就较为紧张,很多8寸设备现在价格都倒挂,比新的还要贵,也就是说本身生产就较为紧张,如果再加上需求端的刺激,实际上供给端的产能基本每年增加的量都很少。”上述人士进一步表示。同时,需求端并非单纯数量上的增长,而是叠加了诸如汽车电子、小间距等领域产业结构升级所带来的非线性增加,以至于需求端数量超过了预期数值。“例如小间距显示屏,并不是多一个屏就多一块晶圆,这也属于技术迭代带来的数量增加。”从涨幅来看,以晶圆代工厂为例,战略客户约占50%的比重,对于这部分客户而言,除原材料上涨带来的小幅涨价以外,几乎很少“被涨价”,因为厂商更为在意的是战略性长期客户。至于驱动IC的涨幅能否在下半年趋缓,其则持观望态度。目前来看,三季度是电子行业的需求旺季,加之供给端产能恢复较为缓慢,故三季度依然会继续涨价。至于四季度价格,就要看需求端能否持续超预期,供给端能开出多少产能等因素。“由于订单都已排到四季度,明年大概率还是紧张的局面。”产业链人士预测。文章来源:半导体投资联盟 |
2021-07-05 |
撬动经济发展新动能 海河产业基金成为天津资本招商新名片 |
近几年来,天津战略新兴产业跑出加速度,“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渐入佳境,信创产业、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明星荟萃、巨头云集。熠熠星光的背后,总能看到一个低调的身影在积极地投资引导、穿针引线、暖心呵护,它就是天津的政府引导基金──海河产业基金。中电科半导体新材料公司、华熙生物、爱旭太阳能、至纯科技……这些在津落地开花的行业翘楚,与其都有不解之缘。自2017年4月成立以来,海河产业基金已经连续四年上榜中国政府引导基金30强榜单,其中2019年、2020年荣膺中国政府引导基金第4名。这个由权威第三方机构清科评选的中国政府引导基金年度榜单,是从全国上千家有限合伙机构中评选而出的。年轻的海河产业基金,已成为天津资本招商的一张闪亮名片。从一张蓝图到千亿级母基金海河产业基金是秉承使命应运而生的。4年前,天津市委、市政府从大局着眼,为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加快实现天津“一基地三区”城市功能定位,作出了设立政府引导基金的战略举措。“这是天津推动发展的大手笔设计,将实现财政资金资本化,推动社会资本形成,助力实体经济做大做强。”时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宣昌能说。海河产业基金的规模和架构,也颇引人注目:由市财政出资200亿元设立引导基金,以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发起设立多只产业投资母基金,形成1000亿元左右规模的母基金群,力争撬动社会投资5000亿元。从2017年4月到现在,海河产业基金实质性投入运营不过4年,其间,还赶上了“史上最严”的资管新规,以及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市场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即便如此,该基金仍然取得了让业界刮目相看的战绩。截至2021年5月末──共核准母基金69只,总核准规模3437.82亿元。其中,39只母基金已经完成实际缴款,母基金累计实缴403.63亿元,海河产业基金出资97.74亿元,资金放大4.13倍。通过投资带动,海河产业基金已经实现返投于津的项目185个,返投规模2212.19亿元,已到位1279.78亿元,落地项目杠杆撬动率高达13倍。产业领域主要聚焦信创、半导体、智能制造、智慧出行、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和现代物联等重点方向。引入规模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49个,落地了包括全球最大玻尿酸生产基地华熙生物、爱旭太阳能电池工厂、美新半导体、砺铸智能、物联网独角兽G7等一批重点项目。从“完全没想到”到“必须投天津”做投资,考验眼光和魄力。手握宝贵的财政资金,投哪里、怎么投,考验着大江南北所有政府引导基金团队的智慧。跟海河产业基金管理团队成员聊天,你能感受到,他们有时候是投行专家,有时候是“星探”,有时候又像暖心“大白”。灵敏的嗅觉、对市场的深入理解、锲而不舍的精气神儿,常常让合作伙伴、被投企业有相见恨晚之感。最近,海河产业基金正与上市公司至纯科技及科谱激光团队合作设立一只半导体光电基金。该基金将围绕光电科技业务板块,以半导体激光芯片为核心,在津打造光电产业生态。为了引入这个项目,海河产业基金可是下了一番功夫。两年前,海河产业基金就通过母基金管理机构与至纯科技不断接洽,去年,又推动旗下津联海河产业基金参与至纯科技的非公开发行股票认购,最终出资1.65亿元成为其第5大股东。为何对半导体激光芯片如此动心?海河产业基金管理团队成员解释,目前,国内高端光通信芯片基本为国外垄断,25G及以上光芯片除了华为海思自研以外,几乎没有国产替代方案。至纯科技及科谱激光团队在我市投资建设国内首条长波长先进半导体激光通信芯片生产线,覆盖半导体材料外延、芯片设计制造以及器件封装的完整工艺,恰好可以填补这方面空白,实现25G激光通信芯片的国产化。该项目有望在5年内成为国内领先的光通信芯片龙头企业,以及全球前五的光通信芯片供应商,未来还可带动形成数百亿规模的光电子产业链。“一开始,我们完全没想到会落子天津。”该项目带头人、至纯科技副总、科谱激光董事长赵浩博士说。至纯科技的总部在上海,周边好几个省市以“近水楼台”之便,都向其伸出了橄榄枝,他最终还是被海河产业基金的专业精神和诚意所打动。知己之感总是相互的。海河产业基金管理团队在与赵浩的交流过程中,感到“他是一个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人”,他有产业抱负,不仅仅想做个项目,更想做产业、做生态圈,这恰恰跟天津市、跟海河产业基金“英雄所见相同”,于是双方展开了“三位一体”式的合作:投资一个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激光器芯片项目,筹建一家海河半导体光电子研究院,设立一只半导体光电基金。由基金提供资金“弹药”,研究院做研发孵化,通过项目实现市场化规模化。其间,海河产业基金方面一次又一次帮着对接落地区域、帮着“艾特”北方高校资源……目前,该项目已选址天津滨海高新区,光电研究院也已落地。从“完全没想到”或“可投可不投“,到“必须投天津“,海河产业基金引导来不少类似好项目。用好“天时地利人和”服务新动能引育浏览海河产业基金的“投资引入项目图谱”,你会惊奇于在4年时间里,他们是如何引来如此豪华的明星阵容?要知道,眼下全国多地都在培育新动能、都在抓产业升级,海河产业基金投资引入的这些“大块头”“新势力”,可都是大家眼里的“香饽饽”,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首先是天津的发展布局、区位优势具有吸引力,特别是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让市场看多天津。”海河产业基金管理公司董事长王锦虹说,天津最新明确了制造业立市,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这必将进一步增加海河产业基金的市场魅力。“同时,也跟天津市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分不开。”手里有牌,怎么打好至关重要。海河产业基金深知优质项目的投资机会转瞬即逝,不能有丝毫懈怠。他们也确实一次次精妙地抓住了时间窗口,引导不少新设项目的总部直落我市。如:备受产业界、投资界追捧的砺铸智能设备(天津)有限公司、天津智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美新半导体(天津)有限公司、天津锋物科技有限公司等等。海河产业基金还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战略招商”策略。他们组建投研团队,深挖天津“有什么、缺什么、要什么”,一切了然于胸,形成一套独特的“海河策略”,然后充分运用朋友圈、产业链、区域圈去精准营销──他们深度介入合作方产业链和项目库去找优质项目,一旦看到心仪的对象,就想方设法“攀亲带故”。医美领域的领军者华熙生物,就是这样被引入天津的。通过核心企业顺藤摸瓜搭建产业链、构建生态圈,更是海河产业基金的强项。两年来,基金管理团队引来中电科半导体新材料公司等重大项目,又以联合设立母基金的方式,与中环、中芯国际等主动“联姻”,借助它们的江湖地位扩大影响,以“专家+保姆”式的服务,换来了一条投资上百亿元的半导体芯片全产业链;通过与复星集团、凯莱英医药集团携手成立生物医药专项母基金,吸引包括瑞博生物在内的十几个项目在津落户,打造生物医药集群……海河产业基金也善于跟天津各区联手“引凤筑巢”。双方或合作设立母基金,或相互借势,协同招商。这其中,海河产业基金与天津滨海新区的合作最多。截至5月底,双方累计引入项目129个,计划投资规模1756.7亿元,实际资金到位1086.79亿元。根据天津“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我市将继续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基本建成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打造“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这些为海河产业基金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王锦虹说,“我们一定要把天津资本招商的这张名片擦得更亮。”截至2021年5月末──共核准母基金69只,总核准规模3437.82亿元。其中,39只母基金已经完成实际缴款,母基金累计实缴403.63亿元,海河产业基金出资97.74亿元,资金放大4.13倍。通过投资带动,海河产业基金已经实现返投于津的项目185个,返投规模2212.19亿元,已到位1279.78亿元,落地项目杠杆撬动率高达13倍。产业领域主要聚焦信创、半导体、智能制造、智慧出行、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和现代物联等重点方向。引入规模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49个,落地了包括全球最大玻尿酸生产基地华熙生物、爱旭太阳能电池工厂、美新半导体、砺铸智能、物联网独角兽G7等一批重点项目。文章来源:北方网 |
2021-07-05 |
芯片短缺缓解 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加速出货 |
慧选网小编了解到随着瑞萨电子等汽车芯片制造商恢复生产,中国台湾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已开始提高出货量。《电子时报》援引多家零部件供应商预计,汽车芯片短缺问题将在今年下半年得到缓解,汽车制造业将出现反弹。专业生产安全带主轴的Getac Technology预计,随着欧洲和美国汽车行业的快速复苏,其出货量将在今年下半年获得增长势头。据悉,Getac正在扩大其在越南的产能。新工厂的建设将于2021年第四季度完成,公司预计2021年来自汽车设备的收入将同比增长12-18%。汽车冷却解决方案提供商Yen Sun Technology和Sunnowealth Electric Machine Industry与Getac观点类似,预计下半年乘用车市场将出现起色。Yen Sun为车载娱乐系统提供高端座椅风扇和冷却解决方案,汽车销售收入目前占公司总销售额的40%,高于2021年第一季度的30%。该公司预计今年其汽车业务收入将增长10%。 文章来源:北京半导体行业协会 |
2021-07-05 |
武汉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块链之城 |
7月2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武汉市加快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新闻发布会。武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区块链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将区块链列入全市数字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进。今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区块链技术应用规模化,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区块链产业生态体系。6月15日,市政府常务会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武汉市加快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旨在进一步促进区块链和经济社会深度融合,赋能实体经济,使区块链技术在发展数字经济、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党蓁介绍,武汉市区块链技术应用和产业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意见》提出2021-2023年的总目标为“加快建成区块链创新发展体系,将武汉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块链之城”。《意见》指出,将持续优化区块链发展环境。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人才支撑,引进培育区块链高层次人才,加快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安全保障,加强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强化行业自律,加强风险防控;组织开展区块链宣传展示,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
2021-07-05 |
2021中国人工智能峰会在宁开幕 |
6月22日,作为2021南京创新周的头部活动之一的“2021中国人工智能峰会(CAIS 2021)”在南京国际博览会议中心开幕。本次峰会以“新时代、新格局、新发展”为主题,由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共同主办,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南京市工信局和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共同承办。众多政产学研界代表齐聚峰会,共话人工智能发展新格局,加速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 人工智能企业加速集聚智谷 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朱秀梅在致辞中表示,南京对AI产业的发展布局、中国(南京)智谷的建设等,都为南京打造AI地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承江在致辞中表示,人工智能正引领驱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性技术,对科技创新、经济转型、社会治理等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连续5年举办的“中国人工智能峰会”,为南京发展集聚更多新要素、注入更多新活力,在更高层次上、更广领域内助推南京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魏亮在致辞中列举了当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热点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指出了未来工作的方向。 南京经开区管委会主任沈吉鸿在致辞中表示,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南京经开区全面推动“招商3.0版本”的生态建设工作,不断打造智谷品牌,深化落实软件和人工智能产业链链长制度,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5年来,智谷人工智能企业加速集聚,产值年均增长超过30%,形成了以微软、联想、英特尔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圈,以创新工场、奇绩创坛、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等为代表的创新生态圈。智谷正从零星走向集聚,从蓝图成为地标。 大咖论道,描绘人工智能时代生活、产业新图景 本届峰会在主旨演讲、产业对接等专题活动环节,邀请了众多人工智能领域创业明星、学术大咖。上午峰会开幕现场,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创新工场董事长、CEO李开复,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周志华,微软(中国)首席技术官韦青,在主旨演讲中向大家讲述对于人工智能趋势的新观察。 围绕人工智能的未来是怎样的?姚期智院士以人工智能的科学挑战为主题作主旨演讲,他从人工智能的瓶颈问题、新一代智能决策系统、人工智能的隐私保护问题等多个维度入手阐释人工智能面临的新挑战。什么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四要素?周志华院长介绍了AI三要素是如何走向四要素的,他认为发展人工智能,需要场景、大数据、计算能力和人才等四个要素缺一不可。李开复先生以“飞奔的AI时代”为主题提出见解,他认为每一个普通人都应积极融入,主动成为新AI时代的一员。而韦青先生则从人工智能的哲学思维角度,向观众分享对待AI的“知其雄而守其雌”的态度,并指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需要发力的方向。今天,创新名城,迎接五湖四海思想碰撞,美丽古都,流淌闪耀人工智能光芒,全球的AI智慧在此次峰会碰撞、交融,闪现出无数灵感火花。 峰会下午,还分别举行由创新工场、中国信通院承办的针对“AI+医疗”、“开源推动数字化转型”两个细分领域的高峰论坛。此外,6月23日下午,在南京经开区红枫科技园将举办“数字经济”论坛。来自创新工场、丰元资本、诺辉健康、贝登医疗、中兴通讯、华为、腾讯、后摩智能等科技公司的多位重量级嘉宾将在峰会接下来的环节中一一亮相,围绕相关产业发展进行针对性解读。 “中国人工智能示范园区榜单”现场发布 作为峰会开幕式的重要环节之一,现场发布了由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组织评选的中国人工智能示范园区榜单,中国(南京)智谷·栖霞高新区、北京未来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基地等6家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园区入选。其中,中国(南京)智谷内的产业园区先后两次入选榜单,彰显了智谷产业影响力。 人工智能示范园区评选认定工作是落实《“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支撑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地方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帮助园区提升服务能力,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的产业集聚区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届《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AI+创业大赛暨“出门问问杯”高校创新挑战赛启动 峰会期间,由南京市人民政府、南京市工信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及 DeepTech联合主办的首届《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AI+创业大赛暨“出门问问杯”高校创新挑战赛宣布启动。 据了解,此次大赛的合作方《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已有120余年创刊史,作为全球科技和商业领域最具影响力的顶尖媒体之一,每年都会发布权威榜单,评选出行业最具含金量项目。此次与南京经开区联手,双方共同发掘AI产业领域最具潜力的优质项目。 “南京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究院”目标打造省内AI产业新高地 峰会上,南京经开区与中国信通院达成新阶段合作协议,双方将继续联手,在十四五期间深化人工智能领域合作,大力提升园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水平。据悉,双方在2018年就共同成立了南京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究院,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展开相关产业和技术研究,同时搭建了江苏省唯一的人工智能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人工智能关键软硬件、智能语音语义、计算机视觉等领域全方位服务南京AI产业,并辐射全省。 下一步,双方将在AI领域关键技术突破、研发项目落地、高端人才集聚、优质项目引进等重点领域,深度推进产学研合作,将中国(南京)智谷建设成为南京乃至全省产业集聚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综合配套环境最优的人工智能产业新高地。文章来源:新华日报 |
2021-07-05 |
吉林市市长王路率队赴北京和保定招商 |
6月27日~28日,吉林市市长王路带领相关部门和企业负责人,赴北京市、河北省保定市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在京期间,王路与中信集团总经理奚国华就北大湖中瑞冰雪小镇、碳纤维轻量化汽车零部件、汽车芯片、现代种业研发及产业化等领域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奚国华表示,双方合作有基础、有空间,近期将派出工作组到吉林市实地考察对接,推动实质性合作。王路还来到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就融资合作等事宜进行深入交流。在保定期间,王路受邀参加了长城汽车2025战略发布会暨第8届科技节开幕式,实地调研长城汽车科技节展厅,并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建军及长城汽车项目团队进行对接,推动双方合作。文章来源:吉林市发布 |
2021-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