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济南:打造生物医药国家级产业集群 争取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5个以上 |
12月6日起,《济南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据悉,济南将打造生物医药国家级产业集群,积极争取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5个以上。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现代产业体系支柱,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0%以上,“四新”经济占全部经济总量比重达45%。《征求意见稿》提出,全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地,到202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0%,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70%;高端创新资源要素不断集聚,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和基础设施初步建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5000家,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万亿元。济南将突破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促进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产业链式集群发展,前瞻布局空天信息、基因与细胞技术等未来产业,率先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格局。济南将围绕智能家居、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型消费,加快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云操作系统等产品研发;加快布局下一代高端服务器,塑造全球服务器产业新优势,打造覆盖关键应用主机、通用服务器、云服务器等全产品体系;加快建设中国算谷,构建完善云计算产业链;加快建设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北方)、济南黄河大数据中心、国家生态环境超算云中心,打造济南低时延数据中心核心区;加快建设济南碳化硅产业基地,建设未来信息港,打造集成电路研发设计中心和封测制造基地;全面提升浪潮云洲、万腾“腾云”等平台,推进中车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推广中心建设。同时,创新发展能源装备、高端数控机床、激光装备、机器人等,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中心和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发挥“扁鹊故里”中医药文化品牌和旅游资源,打造一批中医健康养生基地;建设全球透明质酸产品研发中心,形成“大医美”发展格局,打造国内知名的“江北医美之都”;重点发展先进钢铁材料、轻合金、特种合金等高性能金属材料,推动培育新一代光电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等先进非金属材料产业发展,打造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材料产业集群;围绕高能量密度电池、先进驱动电机、整车电控系统等技术,突破续航里程、安全性能等指标技术瓶颈,打造新能源汽车就地配套全产业链。济南将依托量子保密通信“齐鲁干线”,积极开展量子保密通信应用试点,构建国家级“量子+”标准应用示范基地,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量子信息大科学中心;支持山东产业研究院建设齐鲁卫星星座,打造基于齐鲁卫星的空天信息创新平台,推动齐鲁卫星数据在政务领域试点应用;推动浪潮“质量链”、山大地纬“大纬链”、山东凤岐“凤岐链”等龙头企业加强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建设“数字保险箱”智慧政务系统,探索建设区块链产业沙盒监管模式;依托山东大生命科学工程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研究机构,深度参与“齐鲁脑计划”,建设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文章来源:大众日报 |
2021-12-09 |
2022年基础设施行业10大技术应用趋势 |
基础设施行业的数字化转型相较其他行业可能较为缓慢,但不可否认,它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引入,AEC(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等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企业已经越来越依赖数字技术,这也将会带来更多的数字安全风险挑战。面对这种形式,网络安全厂商也应该尽早做好准备,以积极应对正在发生的变化,同时寻求新的机遇。随着行业的变化和数字化技术的持续推进,2022年基础设施和AEC行业将出现以下10大战略技术趋势:1.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与大多数其他行业一样,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是基础设施行业最具变革性的技术之一,在许多组织的新兴技术热图上处于领先地位。2022年,其用例将继续扩展到交通、城市规划、建筑信息模型(BIM)以及广泛的企业职能中--从销售和营销到财务和人力资源等。例如,在建筑信息模型领域,ClearEdge3D采用人工智能来帮助自动化繁琐的“扫描到BIM”(scan-to-BIM)工作流程,如竣工管道和其他结构元素。对于内部企业流程,AI/ML将应用于各种用例,如赢亏分析、工单跟踪、合同工作流程以及智慧营销(MarTech)等。2.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为工程和建筑行业提供了洞察力,为服务带来的商业收益机会也是巨大的。2022年,除了解决交通规划和交通运营等紧迫问题外,数据分析还将帮助组织机构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其他自然灾害的影响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企业组织将使用这些分析来确定支持其可持续性、复原力和适应性战略的判断,尤其是在沿海地区。在此过程中,专业供应商将发挥关键作用,因为他们了解使用高度特定且经过时间验证的算法进行雨水建模和预测。3. 超自动化据Gartner称,到2025年,在核心内部和客户交付流程中使用超自动化的组织,将在企业范围内节省高达30%的运营成本。对AEC公司而言,这将提供一种强大的方法来提高效率并降低手动密集型工作流程产生的成本。2022年,我们将看到AEC公司使用专业自动化工具以及其核心工具(例如Autodesk和 Bentley设计套件以及CRM、ERP工具)的内置自动化功能来推进其超自动化战略。通过在所有工具和流程中采用整体战略,这些组织将远远超越速赢和单点解决方案,并实现企业范围内的自动化投资回报。4. AR/VR除了最初在消费领域以及检查、维护和维修功能方面的吸引力外,AR/VR现在正向物理世界中的工程级精度和GPS级定位方向发展,以便建筑师和工程师可以为客户提供项目的现场可视化。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可以探索项目如何适应物理及其周围环境,并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估。2022 年,这些3D可视化将越来越频繁地用于改善客户体验、分析项目备选方案、最小化冲突以及交流项目信息。5. 光检测和测距(LiDAR)除了作为自动驾驶汽车导航的主要工具之外,LiDAR(光探测和测距)长期以来一直用于物理基础设施的调查,以捕获建筑物、桥梁或街道等环境的3D点云,以及用于检查管道、电线杆和轨道车等资产。2022年,LiDAR的使用将不断发展,以填补一些难以进入的区域--例如,传统LiDAR无法穿透的近岸环境等。绿色激光LiDAR是一项较新的技术,它使测量员能够扫描海岸线,该LiDAR能够穿透并填充海岸测绘中的零到十米“深度间隙”,揭示水下地形。该技术已被政府机构使用,例如美国地质调查局正将其用于河道和洪泛区测绘、风暴响应研究的屏障岛测绘等。6. 平台商业模式考虑到基础设施行业的规模,近年来,我们看到了一些尝试为智慧城市和智能基础设施以及流程创新(例如异地和模块化建设)寻求平台商业模式的尝试。不过最近,许多尝试都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例如GE Predix(出现过早,缺乏市场支持)、Alphabet支持的Sidewalk Labs(退出了多伦多价值10亿美元的智能城市合同)和 Katerra(2018年获得8.65亿美元的风险投资,目标是异地和模块化建设,目前处于破产状态)。虽然该行业尚未“优步化”--即“以移动互联网的方式直接连接客户和供应商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商业模式”,但到2022 年,我们预计主要参与者和初创公司将继续努力成为该行业的首选平台。7. 数字孪生多年来,数字孪生还是微软(Azure Digital Twins)和通用电气(Predix)等供应商的专属领域,目标受众是软件开发人员。工程师们只是忙于使用他们自己的2D和3D软件,例如CAD、GIS和BIM工具。但现在,我们看到了跨越鸿沟的合作伙伴关系,微软和Bentley等公司正携手为城市规划和智慧城市提供城市规模的数字孪生解决方案。Autodesk Tandem还提供 API和开发人员工具,其目标是创建更广泛的生态系统。2022年,像这样的合作伙伴关系将继续演变为更广泛的多方合作伙伴生态系统,提供丰富的可视化形式,并与处于模型核心的数字孪生进行集成。随着市场不断成熟,业主/运营商和AEC公司面临的挑战将是如何支持多个平台以及到哪里去投资。8. 自动驾驶汽车和机器人技术一段时间以来,自动驾驶汽车一直是建筑环境的典型代表,并且生产部署在可以谨慎控制的领域(例如规划社区)越来越受到关注。Move Nona在美国一地创建了最大、最长的自动驾驶汽车网络,有5条路线和8条班车连接近10个主要目的地,这还只是其中一个例子。到2022年,我们可以期待对自动驾驶部署进行进一步改进,提供更高级别的安全保障以及更实用的运行速度。此外,无人机和机器人技术将继续广泛用于执行调查和检查以及自动化重复且危险的任务。9. 3D打印在建筑行业,3D打印作为一种首选的施工方法正在获得巨大的吸引力,例如,与美国宇航局(NASA)合作的“off-world”设计和施工项目就是运用了这项技术。据悉,ICON等龙门系统可以以每秒5-10英寸的打印速度打印高达3,000平方英尺的房屋。与传统建筑技术相比,3D打印速度更快,产生的废物更少,可以更好地应对未来供应链和建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并且具有更多的设计自由度。2022年,随着建筑环境从主要的单一家庭项目转向社区项目,我们将看到3D打印走向工业化。例如,ICON 计划于2022年在奥斯汀地区建立一个拥有100户家庭的社区。此外,我们还将看到这项技术在实现可持续性、弹性和能源效率等社会目标方面发挥更大作用。10. 区块链就行业用例而言,在建筑环境中,区块链可能是最不为人知的,因此经常被忽视。然而,DigiBuild等公司也做出了一些亮眼成绩,旨在将区块链用例专门引入建筑行业,以实现额外的风险管理和可见性。对于区块链技术而言,2022年将是持续学习、概念验证和一系列案例研究的重要年份,这些案例研究清楚地显示该领域具有可观的商业潜力。总体而言,当上述技术相互结合应用时,将助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持续不断的数字化浪潮中做出响应,实现经济增长、安全高效、包容流动等发展目标。文章来源:腾讯网·安全牛 |
2021-12-09 |
医图生科:致力于使用世界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新药研发播 |
AI凭借其强大的发现能力、学习计算能力能有效缩短新药研发周期、降低药物开发成本,在近年来逐渐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新风口。面对AI新药研发这一百亿级热门赛道,国内各地都在积极推动当地生物医药产业与AI技术融合的创新发展。2021年,医图生科(苏州)生命科学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医图生科)在苏州正式注册成立。作为一家专业从事AI新药研发的企业,该公司致力于使用世界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新药研发,造福人类健康。医图生科不仅基于医疗大数据挖掘进行生物医药研发探索,同时依托尖端人工智能技术,并结合工程化学、计算化学、计算生物学和云计算等技术,服务于药物研发的各个流程。据了解,医图生科正在构建医图AceMap智能药物(小分子)研发平台、AceMap智能药物(大分子)研发平台和神农智能中药研发平台。近日,笔者与医图生科CEO李翛然进行了沟通。“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热度近年急剧上升,不仅全球和本土的生物医药企业纷纷积极部署,跨行业的参与者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地加入到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中。医图生科已经有多条产品线的布局。我们的AI新药研发平台不仅包含由分子药物性质预测工具、高通量虚拟分子筛选工具、成药性/可靶性评估工具等组成的AceMap智能药物(小分子)研发平台;还有包含蛋白质结构优化/设计、大分子合成结构与特性推断、多肽及蛋白质重组表达模块等组成的AceMap智能药物(大分子)研发平台。这些不同的工具模型能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标准化服务。除此之外,我们正在打造的神农智能中药研发平台,将通过中药量化数据库及工具集在发掘传统医学的潜在价值,使老药新用,及中药核心成分提纯的工作极大的减少研发成本,不断完善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分析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未来三年,公司将以“AI新药发现+CRO”的ITBT为核心商业模式,打造全球领先的AI创新药研发公司。”医图生科CEO李翛然向记者介绍了目前公司的产品线与战略规划。沟通中,李翛然还表示,医图生科目前正在为一家知名生物制药公司通过蛋白质结构优化/设计工具集提供药物结构优化设计的服务,并已获得技术突破。“针对企业提出的蛋白质优化设计需求,我们帮助该企业在突破世界级药物大厂的专利限制同时进行了结构优化,既增强了其功能表现,同时绕开了专利限制。在优化设计过程中,我们大量的使用了创新的数学和AI工具,将其业务委托抽象为数学问题和相关约束条件。在利用创新的软件算法和超算中心的硬件情况下,通过引入合理的数学工具组合,AI工具预测蛋白质结构、配体与靶点的亲和性预测,筛选出一批备选结构,再结合分子动力模拟最终筛选出势能最优、动态结构最优,生物特性最优的备选方案,使得整个流程的计算量处于可控水平,并对其在人体内部的效果进行充分的模拟和评估,最终将备选的最佳结构交付给客户。该委托获得了客户的充分肯定,通过实验验证后,极大地减少了其盲目的实验成本,使其在接下来的新药布局中更加有效率的做到Best in class(BIC)。该工具标志着医图生科的大分子药物平台正式形成产品化服务的能力。大分子药物设计一直是制药领域的重大难题之一。由于其的结构更加复杂,蛋白质作用时更加多变的影响因素,重组表达的实验设计难题,高昂的实验成本等,一直是制约大批量大分子蛋白结构设计和药物发现的重要因素。医图生科在充分实践中将新型的数学工具融合进传统的生物信息学,分子动力学,药物化学等学科,得到了首创的创新型快速、高效的新蛋白质设计工具集和设计流程。该工具可以充分满足客户的定制化大分子结构及功能设计,例如对专利进行布局和反向布局,定制特定功能的多肽或蛋白质药物等生物制药需求。这将对大分子药物发现和功能蛋白设计产生重大影响,革命性地改变医疗健康行业格局。”医图生科CEO李翛然认为:预测药物特性对加速药物发现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基于图神经网络等方法的人工智能药物筛选技术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尽管如此,人类掌握的药物和分子知识还没有完全转化为有效的人工智能技术,其技术路线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我们最近的创新方法开始改变这个局面,通过将更高维度的信息进行重构和降维,最终让AI可以像人脸识别那样,利用其强大的学习和识别能力,完成药物特征,化学特征,分子构象,结构推断等特征预测。医图生科基于这个新方法发展了一系列的人工智能药物研发工具及相关大数据库。医图生科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授,肿瘤化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宇综带领团队引入创新方法,通过对数亿化学分子的学习,将无序的化学分子特性映射到反映内在关系的有序图像中,利用其独创的MolMapNet算法打开了图特征支持药物研发的大门。基于这个创新方法,开发了全球首创的“开箱即用”的人工智能工具,它省去了耗时耗力的调参过程,这意味着即使是非专业用户也可以使用该模型深度学习预测药物特性。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开发这一模型,使模型可以在医图生科开展的医学研究与服务中帮助更多生物制药企业和科学家更快、更有效地预测不同药物的特性,从而大大加快药物研究的速度。“医图生科不仅仅在技术上是全球领先的 AI 驱动药物研发企业,同时,也创造了独特的、充满潜力和希望的商业模式。即通过AI新药研发平台提供人工智能驱动的药物发现服务和软件,以及自主开发临床前和临床项目。公司专注把前沿AI技术与新药研发相结合,汇集了国内外顶尖大学、研究机构的科学研究型人才以及在国内外知名药企拥有多年从业经验的专业团队,兼具严谨科学方法论及以AI造福人类的愿景,是把AI用于解决生物制药领域重大挑战的具体实践。”深度孵化并投资该项目的知名投资与并购专家于小镭博士对医图生科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AI新药研发是个长跑,但是一旦成功,对人类社会的价值贡献是巨大的。道阻且长,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需要更多创业企业有长期的愿景和清晰的商业模式。相信未来10年至20年后,人类可以利用AI等新兴技术探索出系统性发现新药的最优路径,大大蓬勃生物医药产业,为人类的疾病康复和寿命延长提供最坚实的支持。文章来源:央广网 |
2021-12-09 |
![]() |
2021之江杯全球人工智能大赛圆满落幕 12月10日,看各项大奖花落谁家! |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前沿性、战略性技术,国家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之江实验室、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杭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2021之江杯全球人工智能大赛,设置创新赛、创业赛、揭榜赛三大赛道,面向全球集聚人工智能领域优秀人才。自八月底启动至今,本届大赛共吸引近600支队伍报名、5000人参赛,经三个多月精彩比拼,大赛各赛道赛事均已完成。12月10日,2021之江杯全球人工智能大赛颁奖典礼将在杭州未来科技城举办,届时各赛道比赛结果将正式揭晓,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人工智能领域首席科学家潘云鹤等专家学者将进行前沿报告分享,获奖团队也将带来精彩的项目展示。作为人工智能领域重大赛事,之江杯全球人工智能大赛聚焦人工智能“基础研究”+“产融结合”,旨在发掘人工智能领域优秀人才,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创新高地。2018年至今,大赛已连续举办三届。作为第四届大赛,本届大赛三大赛道下设置七个赛题,大大丰富了赛事的竞赛维度,一批国内外优质AI创业项目与领军课题单位紧密地参与到赛事中。三大赛道主旨明确,各有特色。创新赛旨在选拔一批算法类的技术能手,解决目前人工智能基础研究面临的算法难题,并将AI技术应用于实际的产业创新领域;创业赛旨在挖掘一批优质项目企业,并吸引项目落户杭州市余杭区;揭榜赛聚焦于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急需解决的前沿技术问题和先导应用,希望推动科学研究范式转变。创新赛共吸引464支队伍报名参赛,参赛队伍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西湖大学、悉尼科技大学、挪威科技大学、京都大学、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cs、阿里巴巴、大华股份、字节跳动等海内外知名高校和企业机构。创业赛赛道共有125个项目报名参赛,涉及医疗健康、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慧金融、信息安全、机器人等人工智能热门领域。文章来源:互联快报网 |
|
2021-12-09 |
![]() |
2021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在南京开幕 |
12月8日,由江苏省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的2021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在江苏南京开幕。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出席大会并致辞。辛国斌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智能制造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发生根本性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智能制造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一是核心能力不断增强。关键技术装备和先进制造工艺加速突破,智能制造装备市场满足率超过50%。二是应用成效持续提升。建成700多个智能工厂,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三是支撑体系不断完善。发布国家标准300余项,牵头制定国际标准40余项。辛国斌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继续推进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一是强化创新应用。突破一批“卡脖子”基础零部件和装置,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提升工业软件产品供给能力,开展多场景、全链条、多层次应用示范,培育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通力配合,强化央地协同联动,“点线面”结合持续开展试点示范行动,启动实施智能制造标准领航行动,完善公共服务网络,构建高水平推进工作体系。三是深化国际合作。充分发挥现有双边、多边对话机制作用,积极参与ISO、IEC、IEEE等国际、区域标准化组织的工作,创新拓展合作领域。本次大会以“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引领”为主题,设置了开闭幕式、分论坛、云上博览会以及首届智能制造创新大赛等系列活动。国内外300余名嘉宾线下参加大会,云上博览会报名参展单位达4000余家,线上浏览量超2亿次。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了开幕式。文章来源:中国电子报、电子信息产业网 |
|
2021-12-09 |
玉溪 “时代列车”赋能现代物流 |
随着中老铁路的开通,中国西南·玉溪国际物流港正由蓝图变为现实。日前,记者走进物流港中的滇中(玉溪)粮食物流产业园,50米高的粮食中转库立筒仓群高耸入云。不远处,多条公路、铁路在这里交会,延伸向远方。中老铁路玉溪段全长145.79公里,途经红塔区、峨山彝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共设玉溪站、峨山站、研和站、化念站、元江站5个站点。处于昆曼、昆河高速公路,泛亚铁路东线、中线等区域性国际大通道交会处的玉溪,战略节点优势充分凸显。大动脉首先牵引的是商贸物流。玉溪市商务局局长赵琼介绍,玉溪将依托区位交通优势和RCEP政策红利,发挥好3个货运站功能,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铁路经济,以国家冷链物流基地和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为抓手,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先进制造业外向型发展,大力发展与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以产业促贸易、以贸易兴物流、以物流助产业。规划面积21.96平方公里的中国西南·玉溪国际物流港由研和组团、化念组团和大开门组团组成。在研和组团的粮食物流产业园,云南滇雪年加工15万吨食用油生产线正加紧建设。公司董事长刘军告诉记者,他们计划把种植基地做到国外,并于5年内在中老铁路沿线将优质粮油原料基地建设到100万亩。把国内好的产品卖到国外的同时,把老挝优质的粮食油料和生态农产品买进国内。在云南通力物流集团有限公司甩挂站场,公司对代储代配的医疗器械进行起吊、装车。随着中老铁路开通,这个深耕物流行业63年的“物流老兵”将迎来新机遇。公司董事长张腾介绍,中老铁路开通,进出口将变得更加快捷、便利。公司将依托现有的公铁联运运输经验,把握新机遇,布局物流多元化发展,通过铁路运输将货运成本降低约三分之二,并依托公路运输灵活实现精准服务。坐拥“云南绿色钢城”、研和数控产业基地、云南出口果蔬产业基地、烟草产业基地等大型产业基地的玉溪,正张开双臂,拥抱铁路经济,全面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加速进入国内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分工体系,使玉溪制造、玉溪品牌物流需求得到快速响应与高效集成。文章来源:云南日报 |
2021-12-09 |
![]() |
2021年长沙智能制造协同创新论坛举行,助力科技成果交易转化 |
慧选网12月8日讯,为助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聚力融合,今天,2021年长沙智能制造协同创新论坛举行,来自长沙市机械工程学会理事和会员单位代表、长沙智能制造重点企业及高校、科研院所、省市级学会代表约200人参会。本次活动由长沙市机械工程学会、长沙市航天航空(含北斗)产业链推进办公室、湖南省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推广学会主办,湖南省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中国科协创新驱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长沙分中心与长沙市企事业科协联合会联合承办,邀请了湖南省政协委员、湖南省经济地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义高,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自动化学院副院长徐德刚,湖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青拔刘杰等院士专家,分别围绕“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创新、智能装备与智能工厂、智能制造前沿趋势及实施策略”等主题进行专题报告,对长沙市制造企业在推进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正确理解和应用智能制造领域的新兴技术、产品、解决方案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随后,湖南省科瑞特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阙正湘进行了智能技术项目路演,中南大学法学院蒋言斌教授围绕“科创中国的制度创新,机制创新,路径创新”展开深入探讨。湖南省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作为全省首批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一直致力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负责运营湖南省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交易转化综合服务平台、中国科协创新驱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长沙分中心。通过搭建湖南省知识产权运营综合服务平台,开发交易匹配推荐系统,实现技术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中心培养了技术经理人200余人,并开展“长株潭三市—长沙理工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长沙—湖南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等对接活动50余场,累计服务企业200余家,促成科技成果交易转化项目202项,交易转化金额4.06亿元。近年来,长沙市重点主攻“三智一芯”产业,在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上走在最前列,“国字号”数量排名全国省会城市第一。未来交易中心将不断加强核心服务能力建设,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水平,为助力长沙在智能制造领域保持全国领先地位贡献力量。文章来源:新湖南 |
|
2021-12-09 |
山东新松平台聚才,突破智能制造发展瓶颈 |
12月3日,济南市人工智能大厦三楼山东新松工业软件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新松”)办公区域一片忙碌。“目前,我们为济南临空经济区一家仪器仪表制造行业公司提供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正在实施。”山东新松工业软件研究院院长邹风山说,今年下半年项目一期已经完成,现在项目二期正提前布局。工业软件被比作智能制造的“大脑”。传统制造业要转型升级,离不开发展自主可控的工业软件。作为新松机器人全球软件研发总部和山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山东新松深度结合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础,重点突破运动控制、智能感知、机器视觉等核心技术,打造全体系自主可控的“新松工业软件&控制平台”,开发具有自主可控、国际领先水平的高端工业软件、智能制造核心零部件以及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致力突破我国智能制造、高端装备、自动化控制等领域“缺芯少脑”的发展瓶颈。落地济南不到两年时间,山东新松已累计申请发明专利75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0项、外观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25项。这得益于山东新松采用“公司+研究院”的运营模式,该模式保留研究院的建制体系,但以公司的形式运营。邹风山表示,这一模式让山东新松既有研究院专注核心技术研发突破的优势,又具备将研发成果产业化继而商业化的能力。就在上个月,由沈阳新松公司与连云港中远海运特种装备制造有限公司联合设计建造的全球首条LNG罐箱智能产线建成投产。这条产线的建成破解了LNG罐箱行业的离散制造难题,填补了国内LNG压力容器装备产业智能制造的空白。在这条生产线的研发过程中,山东新松主要负责制造过程与制造执行系统(MES)的研发及搭建等任务。邹风山表示,之所以在关键技术研发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关键在于“平台聚才”。目前,山东新松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2个,包括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山东软件分中心、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机器人),还与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同打造工业软件与智能制造创新平台。此外,山东新松分类布局研发平台,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基础技术研究院,并正式筹建山东省机器人跨平台智能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依托这些平台,会聚了王天然院士、曲道奎博士等10余位不同领域产学研专家,组建了由高级研发人员和专业技术人才组成的创新研究队伍。山东新松灵活的创新体制机制,让人才能参与产品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全生命周期过程,这也是其创新活力迸发的重要原因。“以前单纯做产品研发,考虑问题更加偏重技术。”山东新松智能控制与驱动产品部部长刘世昌说,现在他们还要参与产品标准化测试、生产工艺、小批量生产、稳定性测试、产业化推广全链条,“这使我们要站在更高的层面看问题,为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提供了‘全域视角’。”文章来源:大众日报 |
2021-12-09 |
![]() |
把脉产业升级 聚焦智能制造 |
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下游应用领域高速成长,为集成电路产业带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智能有‘芯’,用‘芯’制造”(Smart IC,Smarter Industry)分论坛包含主旨演讲、圆桌讨论、成果发布等三大板块,来自于国内外顶尖高校、长三角地区一流产业技术研发机构、行业龙头企业的专家学者将集聚一堂,分享和交流集成电路与智能制造深度融合的新方式,该论坛邀请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国家ASIC工程中心主任杨军围绕《存内计算的研究现状与未来》进行主题演讲;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高通量计算研究所所长范东睿做《产业互联网时代需要高通量计算》的演讲;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陈昌分享《集成生物光电子技术与应用》;剑桥大学光电子与传感器组教授、主任,工程系先进光电子与电子研究中心主席初大平将做《数字全息与智能制造》的报告。同时,大会邀请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宋梁,江苏集萃集成电路应用技术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张家钧、副主任曹笈,清华大学长聘教授李宗鹏,苏州旭创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郑学哲,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集成电路设计研究所顾问廖勇几位专家展开高端对话,就“智能制造与集成电路”的问题发表真知灼见。分论坛还将发布多项重磅成果,包括:江苏集萃集成电路创新中心服务能力、脑机融合技术研究所忆阻器研发成果、集成电路工艺技术研究所能力推介、未来网络技术研究所TSN交换机成果、摩罗科技5G基带芯片成果以及为是科技能力发布等。“材”智云集、“复”能未来先进复合材料、工艺和装备是世界新材料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长期以来,树脂基、金属基、陶瓷基等复合材料被广泛研究并逐步实现产品应用,成为高强度、轻量化、长寿命的代名词,促进了飞机、航空发动机、汽车等领域高端装备的换代升级。如何应用智能制造技术,赋能先进复合材料产业,实现产业升级和跨越式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全新课题。为更好地对这一课题进行解答,本次大会分论坛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作为组织机构特邀来自海内外的多名领域内重量级学术和产业界嘉宾,聚焦“智能制造+先进复合材料”领域技术发展和工程实践,在复合材料研究、先进装备研发和智能制造赋能等方面分享重磅观点。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科技委副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闫楚良,将发表题为“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是实现飞机长寿命和保障飞行安全的重要技术途径”的主旨演讲,让听众领略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航空领域的广阔前景和重要地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常委侯晓,将发表题为“复合材料在固体火箭发动机中的应用研究”的主旨演讲,向与会嘉宾及观众讲述复合材料在航天领域的关键应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单忠德将立足“复合材料数字化精确成型技术与装备”,聚焦复合材料构件成形制造装备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制造方向发展等核心问题。此外,该论坛将请到mer Sahin Ganiyusufoglu, Yusuf Altinta, Dietrich Imkamp三位外籍专家分别为大家讲述汽车产业的智能制造,解答智能制造如何赋能复合材料应用,指点未来十年的先进测量技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院长傅玉灿教授将主持整场论坛。突破关键技术 促进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在航天领域的应用论坛以“智能”为出发点,围绕“航天”,分别从航天智能核心关键技术突破与创新、信息化与航天装备制造深度融合、航天智能系统与工业互联三个角度就“智能制造在航天领域的应用”展开研讨。该论坛由中国宇航学会主办、思源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联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协办。论坛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教授冷劲松作题为《智能可展开结构:力学理论、结构设计及在航天领域的应用》的报告。冷劲松院士团队深耕于智能结构力学、设计及其航天航空应用等研究领域。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讲席教授孟光多年致力“智能机械、结构与控制”领域研究,在本次论坛上将为参会学者分享题为《航天先进制造与国产化制造设备装置》的报告。除了以上两位院士专家外,论坛还邀请到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研究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席工艺专家和学术技术带头人郭立杰作题为《智能制造技术在航天构件中的应用》的报告;俄罗斯阿穆尔州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维塔利·纳什门科作题为《热控涂料纳米结构颜料的辐射稳定性研究》的报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科技委信息化总工程师冉启奎作题为《构建智能改造体系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报告;航天新长征大道科技有限公司先进制造总监孙林作题为《工业互联网在航天智能制造中的实践应用》的报告。瞄准行业痛点 发展高端器械医疗器械产业是生物工程、医学技术、电子信息、物理科学、材料科学等高新技术领域复合交叉的知识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代表着一个国家高新技术的综合实力。《中国制造 2025》、《“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国家战略的部署,体现了国家对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我国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将进一步加快,同时,我国《“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到了医疗器械产业需要“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未来,智能制造技术对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将更加显著,智能制造如何更好地融入医疗器械产业,将决定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推动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论坛围绕“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引领”大会主题,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宜灿,加拿大工程院院士Mohamad Sawan,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育与研究执行院长Fawwaz Habbal,江苏产研院生物材料与医疗器械研究所所长顾忠泽,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卫东,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王金武,西门子工业软件有限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戚锋,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研究员郑雨晴,动脉网蛋壳研究院院长姜天骄等10位国内外学术、产业界大咖,聚焦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智能制造等在医学影像、医疗机器人、智能穿戴、康养设备、精准医疗等医疗器械领域的应用,研讨智能制造应用于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趋势、行业痛点和解决方案,邀请与会嘉宾、观众共同拓展全球视野。文章来源: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组委会 |
|
2021-12-09 |
![]() |
集成精尖技术 探寻核心突破 |
2021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于12月7日-12月10日在江苏南京召开。本届大会主题分论坛由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国际智能制造联盟(筹)、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等25家智能制造领域专业机构共同承办。 “关键技术和创新”是2021年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主题分论坛四大板块中第二板块。该板块聚焦智能制造领域内“关键核心”、“系统集成”、“安全保障”三大方向技术,分设“智能制造先进工艺技术论坛”“基于5G+工业互联网的精益制造论坛”“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技术论坛”“智能制造安全保障论坛”四场论坛。当下,全球掀起智能制造技术浪潮,智能制造是将先进自动化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传感技术、数字制造技术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助力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引领的新型制造。智能制造的发展水平关乎我国未来制造业的全球地位,在具体的技术层面上,智能制造的发展需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系统集成技术突破、加深安全保障技术应用。为深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由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先进激光技术研究所、精密与微细制造技术研究所、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承办的智能制造先进工艺技术论坛,将聚焦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应用,共同探讨先进工艺技术的产业化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丁汉,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陈卫标,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多伦多大学教授Kamran Behdinan,瑞典皇家科学院、皇家工程院院士、瑞典隆德大学教授SuneSvanberg,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廖文和、英国布鲁内尔大学教授程凯将分别以“两机叶轮叶片高效智能加工的关键技术与应用”、“双碳背景下的激光智能制造技术”、“增材制造方法和过程的优化和健康监控 ”、“开创自由设计时代的3D打印技术”、“光谱学及应用激光光谱学”等为题作专题演讲。引领数字化转型共塑可持续未来对制造业企业来说,数字化转型成为“必选题”,也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基础。但怎么投入、如何推进、怎么评估,却是很多企业面临的难题,造成制造业转型陷入两难困境。由中国制造业管理国际论坛组委会、爱波瑞智能制造研究院等专业机构共同承办的基于5G+工业互联网的精益制造论坛,重点聚焦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5G与物联网技术所带来的新生产方式的变革、企业精益数字化顶层规划、转型路径与得失、未来工业企业的发展方向等。在先进技术与精益制造的完美融合下,会加速企业的生产效率提升,会催生企业全新的管理模式,会重新定义人与机的协同价值,会再次改写企业的经营管理逻辑,从而实现制造业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单忠德,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数字化转型倡导者及导师Philippe Gerwill将分别以“从质量效益和结构优化等角度谈中国制造强国建设”、“产业智能在工业企业中的应用与价值创造”、“从全球视角谈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中的地位与责任”为题作报告,分享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与得失、5G与物联网技术带来的新生产方式的变革、未来工业企业的发展方向等。来自不同领域的行业翘楚,还将围绕“全球经济大变局之下的区域产业数字化转型、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新路径”这一主题,立足各自企业的创新实践开展圆桌对话,为与会嘉宾带来覆盖多行业的硬核干货。《中国制造业精益数字化白皮书》也将在会上发布。解析创新实践案例 助力数字中国建设工信部《“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中,特别指出“十四五”期间智能制造发展重点任务之一是加速系统集成技术突破。聚焦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技术论坛将邀请众多专家学者对智能制造执行系统、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智能互联系统、企业质量控制系统、设备数据平台、原材料集约采购平台等典型系统集成技术进行研讨,并对不同应用场景的系统解决方案进行深入交流,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数字中国凝聚全球智慧。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王国栋将以《工业互联网与钢铁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为题,分享如何以数字孪生和信息物理系统为核心,统筹各类资源和管理系统,推进钢铁行业建成全球领先的行业集群;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物联网研究中心副主任卓兰将以《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综述》为题,全面介绍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深入解读即将发布的《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1版)》以及重点标准的应用实施情况,海尔卡奥斯高级顾问菲利普格维尔将介绍各自企业在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解决方案,助力更多企业成功完成智能制造数字化改造。在由菲尼克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杨斌主持的高端对话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马玉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智能制造推进委员会秘书长于美梅、卓兰还将与行业龙头企业代表,围绕智能制造改造中如何做好供应链协同管理、智能制造发展中的热点与问题、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COSMLPlat数字化转型方案等主题作分享。共建网络全生态护航数字经济发展加快行业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更要围绕智能制造安全需求,协同推进网络安全、信息安全和功能安全建设,推动密码技术深入应用。为了强化网络安全和工业数据分类分级管理、推进工业数据治理,构建虚实融合、知识驱动、动态优化、安全高效的智能制造系统。以“‘十四五’加持共建工业安全生态”为主题的智能制造安全保障论坛汇聚众多业内资深专家、杰出企业代表,共同探讨数字经济时代下工业安全领域的前沿技术、创新成果和产业生态发展,探寻中国制造业乃至整个工业经济的安全发展之路,打造最具行业权威性的“安全”产业盛会。网络安全与工业安全任重道远,站在新的起点,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家吴宏鑫,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在该论坛中,解读“安全”前沿技术、产业发展。南瑞集团有限公司主任朱世顺、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网络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琳、菲尼克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智能技术与工程部总监张龙、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安全研究所两化安全部主任柯皓仁、江苏启明星辰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雷慧桃、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孙长银、布里斯托大学助理教授Sridhar Adepu、武汉大学教授张俊将围绕“工业安全的相关管理规定、政策法规的研究与解读,工业安全标准体系及标准解读,智能制造安全现状及分析,智能制造安全创新技术跨界融合探讨,信息安全与功能安全一体化,人工智能时代工业安全的机遇与挑战,工业信息安全漏洞的威胁与应对策略,典型行业的工业安全产品、技术应用及解决方案,工业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研究与展望”九大议题带来精彩分享,为您带来智能制造安全最新理念、技术、案例的深度解读。文章来源: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组委会 |
|
2021-12-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