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能源汽车“绽放”2021车市 |
日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预测称,今年上半年国内汽车销量将达1280.1万辆,同比增长24.8%。其中,同比“暴涨”将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共性”。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认为,虽然芯片供应不足等因素依然存在,但在政策推动和市场需求的共同作用下,今年下半年的汽车市场会保持增长态势,全年销量或突破2700万,而新能源车的全年销量有望达到200万辆。上半年车市表现抢眼进入7月,各大车企纷纷开始对今年上半年的业绩进行盘点。奔驰最新公布的销售数据显示,上半年,奔驰在中国市场的销量超过44万辆,同比增长27.6%,进口车的销量增速甚至超过了40%。北京梅赛德斯-奔驰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杨铭表示,上半年,中国汽车市场持续展现出了充沛活力。在此背景下,奔驰在华销量取得了27.6%的同比增长,创历史同期销量新高。同时,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新能源出行需求,奔驰正陆续推出一系列插电混动车型以及首款大型纯电豪华轿车EQS等纯电车型。自主品牌代表比亚迪也于7月6日发布了最新产销数据。数据显示,比亚迪乘用车6月全系销售49765辆,同比增长52.5%,环比增长10.2%。其中,新能源占比超过八成,DM插电式混动车型更是成为销量明星,共销售20100辆,同比增长536.7%。6月份销量的爆发使得比亚迪上半年完美收官,而下半年,随着DM-i车型产能的逐步释放,比亚迪的销量有望再创新高。据了解,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有不少车企会陆续发布自己的产销数据和半年报。不过,业界人士认为,受芯片短缺等因素影响,国内汽车市场的增速正呈现逐步下降趋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的预估数据显示,2021年6月,汽车行业销量预估完成192.6万辆,同比下降16.3%。从细分车型来看,6月份乘用车预估销量同比下降14.9%,商用车销量同比下降20.8%。显然,今年6月份的汽车销量延续了5月份销量同比下降的趋势,且下降幅度有所增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1年5月,汽车销售212.8万辆,同比下降3.1%。而造成这一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随着疫情防控的不断好转,去年同期汽车销量基数快速增加,给当前汽车销量增长带来压力。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表示,总体来看,今年以来汽车消费总体仍然保持稳定。预计汽车芯片短缺问题在第二季度将达到顶峰,下半年则会缓解,到2022年年中,汽车芯片供应有望恢复正常。细分市场增长迅速在车市整体增长中,豪华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增幅最为明显。数据显示,今年6月,沃尔沃的销量为16645辆,同比增长10.3%,实现第15个月双位数增长。同时,沃尔沃上半年的销量也创下了历史新高,中国市场销量达到95079辆,同比增长44.9%。林肯品牌的销量增长同样惊人。今年上半年,林肯在华总销量达到了2259辆,同比增长111%,月均销量突破了7000辆。对比去年全年61761辆的销量,林肯仅上半年的销量就达到了去年总销量的70%左右。另外,豪华车品牌除销量继续保持增长外,车型布局也更为全面。比如,奔驰公司宣布,在上半年完成燃油版新车型投放的情况下,下半年的市场重点将主攻新纯电车型的投放,并公布了纯电品牌梅赛德斯-EQ的经销商体系布局。在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看来,中国车市的销售结构越来越偏于高端化,导致汽车消费持续升级,预计豪华车品牌下半年还将保持增长态势。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的景气度也在持续提升,包括造车新势力在内,多家车企6月销量创下新高。据车企公布的交付数据显示,6月,蔚来的交付量为8083辆,环比增长20.4%,同比增长116.1%;小鹏汽车的交付量为6565辆,环比增长15%,同比增长617%;理想汽车的交付量为7713辆,环比增长78.4%,同比增长了320.6%;零跑汽车的交付量为3941台,环比增长23%,同比增长893%。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认为,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环境会进一步优化,预计今年国内新能源车全年销量将达到240万辆,开始进入真正市场化阶段。下半年车市将更精彩在低基数下,中国汽车市场今年上半年呈现恢复性高增长态势。数据显示,前5月国内车市累计销量增速超过36%。不过,业界预计,随着5月增速的进一步放缓,下半年国内车市的上行趋势不会变,但细分市场将有所分化,整体市场增幅较上半年收窄放缓。市场分析认为,今年前5个月,乘用车市场同比增速超过了38%。抛开因疫情导致2020年车市销量出现“低基数”效应,与2019年相比,今年乘用车前5个月的销量增速呈现出波动上行的趋势。综合考察近三年的销量,疫情对国内汽车市场的影响正在逐步消除,乘用车行业目前处于上行通道,下半年乘用车市场景气度有望继续维持。对于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持续上涨,业界则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碳中和目标的提出给新能源车的发展提供了指引,而产业界的各项规划也对2025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占比提出了明确目标;其次,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发展推出了多项支持政策,使得整个行业的发展环境较好;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提升,使得产品的续航里程、充电便利性均有所提升,促使消费者越来越接受新能源汽车。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各大车企也做好了下半年新产品的发布计划。据悉,北京奔驰的重磅车型——新一代长轴距C级车将会在今年下半年正式上市,而EQ系列的3款全新纯电动产品也将陆续问世。北京梅赛德斯-奔驰销售服务有限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张焱表示,奔驰经销商网络正在全面迎接奔驰电动化时代的到来,预计2021年底将有超过600家经销商具备梅赛德斯-EQ的销售和客户服务职能。除奔驰外,宝马、大众等跨国品牌均在积极引入新的新能源车型,以适应中国市场的需求变化,而吉利、长城、比亚迪等自主品牌则围绕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与部件,展开了新一轮的竞争。日前,比亚迪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向深交所递交的创业板上市申请已受理,拟募资金额为27亿元,主要用于功率半导体和其他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据比亚迪半导体招股书显示,在功率半导体方面,其已拥有从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到封测的全产业链IDM实力。特别是在智能汽车密切相关的IGBT技术领域,比亚迪处于头部位置,市场占有率达到了19%。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
2021-07-20 |
石家庄:推动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加速发展 |
“从北京搬过来之前我们企业的营收只有几千万,现在已经增长到了近3亿元,我们的人才队伍也从原来的200多人增长到了1500多人,企业实现了飞速发展。”7月16日,说起企业近年的发展,河北神玥软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覃毅给出了这两组数字。该企业是石家庄市引进的新一代电子信息企业中的一个代表。近年来,石家庄市重点推动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重点支持、率先发展,推动华为、深圳电子信息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地石家庄,聚集了神玥软件、森思泰克、普兴电子、中瓷电子、同辉电子、博威集成电路、神舟卫通、美泰电子等一大批优势企业。 (海康威视展示的智能监控设备。) 今年7月7日,石家庄市出台了《关于支持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率先突破的若干措施(试行)》,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两大产业,加大奖励资金、产业创新等方面支持力度,集中优质资源,完善产业配套,招来新项目、壮大老项目,打造两大主导产业增长极,为加快打造千亿产业集群注入了新动力。 在鹿泉经济开发区的森思泰克河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森思泰克)展厅内陈列着企业的各类“拳头”技术产品。森思泰克河北科技有限公司车载产品总监焦子朋介绍说,森思泰克是专门从事毫米波与激光雷达传感器智能产品研发、生产的高科技型企业,企业已经在石家庄组建了研发中心,下一步还将扩大规模致力于汽车雷达的研发。 目前,鹿泉数字经济小镇有电子信息企业620家,其中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有371家。当前,该园区还在加快引进一批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产业链优势企业项目,形成招商引资项目“储备一批、洽谈一批、签约一批、落地一批、开工一批、建成一批”的局面。据了解,鹿泉确定了“十四五”期间实现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链集群的发展目标。 文章来源:新华网 |
2021-07-20 |
北京:全球创新网络中崛起的新高地 |
全市R&D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在6%左右,超过纽约、柏林等国际知名创新城市,其中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从2015年的13.8%提升至2019年的15.9%。北京累计获得的国家科技奖奖项占全国的30%左右;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北京是全国乃至全球科技创新资源最为聚集的城市之一:连续3年蝉联全球科研城市首位;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世界营商环境排名稳步提升,创新生态充满活力。据《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0》显示,北京的综合创新能力和水平在全球主要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中位列第五,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崛起的新高地。当前,北京正在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全力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北京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强化基础研究,世界级重大原创成果涌现马约拉纳任意子、新型基因编辑技术、天机芯、量子直接通信样机……近年来,北京涌现了一批世界级重大原创成果。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北京坚持强化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据统计,北京拥有全国一半的两院院士,一半的顶尖学科,以及三分之一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拥有近100万在校师生,每万名就业人员中有研发人员185人;有183家跨国企业、近4000家总部企业设立在北京。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市科委支持科研机构开展数学、物理、生命科学等领域的自主探索。全市R&D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在6%左右,超过纽约、柏林等国际知名创新城市,其中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从2015年的13.8%提升至2019年的15.9%。北京累计获得的国家科技奖奖项占全国的30%左右;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据介绍,近5年来,北京市出台支持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实施办法,建设量子、脑科学、人工智能、应用数学等领域新型研发机构。“十三五”期间,北京地区单位积极牵头承担的重大科技专项项目覆盖全部民口专项,立项数量和经费投入均居全国首位;布局12个超算中心、46台全球算力500强的超级计算机以及凤凰工程,以及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等19个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科研平台;打造“三城一区”主平台和“一区十六园”主阵地,“三城一区”以不足北京6%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市1/3的GDP。开展“两区”建设,围绕科技创新全链条发力“北京市围绕科技创新全链条发力,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利用服务业扩大开放赋能,首批或首发项目频频落地;立足数字经济全球标杆,抢占经济发展新赛道……‘两区’建设更加凸显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和数字经济特征。”6月17日,在北京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专场”上,北京市商务局党组成员、新闻发言人,市“两区”办专职副主任刘梅英如是说。据了解,北京以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北京自贸试验区这“两区”建设为抓手,着力示范引领,加大先行先试力度。目前,国务院批复的“两区”方案涉及的251项任务,累计落地167项,实施率达66.5%。刘梅英介绍说,在高端资源导入方面,北京设立颠覆性技术创新基金,首期规模1亿元。特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报备即批准”、技术转让企业所得税优惠、公司型创投企业所得税优惠等一系列政策相继落地,在全国率先实施,加大了对优质主体的培育和支持。目前,海淀区已有16家企业享受“两区”税收优惠新政,合计减免税收金额4亿多元。多家有影响力的研发中心在北京落户,如施耐德电气中压二次配电全球研发制造中心项目、金砖国家疫苗研发中国中心等。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北京依托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审慎规范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取得新进展,首个项目在深圳证券交易所获批;开展知识产权保险试点,2020年为142家企业的1660件专利补贴1900万元。面向经济主战场,构筑高精尖产业结构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加快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对北京高质量发展支撑作用显著增强。据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市发布高精尖产业“10+3”政策,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双发动机”。2019年,人工智能相关产值规模1700亿元,是2015年的2.4倍;医药健康产业总体规模突破2000亿元,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出台促进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及“五新”行动方案;设立规模300亿元的科创母基金;发布3批60项重大应用场景项目,项目总金额约196亿元。2019年,北京地区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约占GDP的1/4,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达到6.6万亿元,是2015年的1.63倍,保持年均10%以上的较高增长速度。“十三五”时期技术合同成交额预计超2.5万亿元,与“十二五”时期相比增长超八成。北京从助力产业发展角度,搭平台、定规则、阔应用:成立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发布《北京数据交易服务指南》;构建中国首个以“数据可用不可见、数据可控可计量”为代表的新型数据交易体系;出台《北京市公共数据管理办法》《政务数据分级与安全保护规范》(试行),探索在数据流通、数据安全监管等方面加快创新监管体系;全国首批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推动丰富应用场景;在电子证照、跨境贸易等领域加快推进区块链技术应用,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纵深开放合作,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目前,北京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和《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凝聚部市、央地以及全社会力量,坚持“四个面向”,累计推进882项重点项目和任务落地,“十三五”时期各项目标全面完成,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速发展取得新成效。“北京正在加速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两区’‘三平台’为抓手,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开放合作。我们将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有效提升科技创新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加强与世界主要创新国家多层次、广领域的科技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和构建多边科技合作机制。”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目标,通过落实落细各项部署和要求,主动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特别是要在从“0”到“1”的原始创新上实现重大突破,在关键技术自主可控上取得重大作为,在破解“卡脖子”困局上率先探路,实现科技创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重大转变,以更大的担当有效支撑科技北京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
2021-07-20 |
发展数字经济应抓住数据要素市场化这个关键 |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具有基础性战略资源和关键性生产要素的双重属性。一方面,有价值的数据资源是催生和推动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基础。在数据挖掘、脱敏、分析的基础之上对数据资源实现高效利用,将极大地推动创新、加速产业升级。另一方面,数据对其他生产要素也具有乘数作用,可以利用数据实现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对接、创新价值链流转方式,放大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在社会各行业中的价值。善用数据生产要素,促进数据要素市场化,有助于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新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因此,利用好数据要素是驱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数据要素极为重要,必须重视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更为合理地挖掘数据资源、提高数据利用效率。但也要看到,当前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化发展仍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首先,数据的资产地位在法律层面尚未确立,数据没有法定的资产身份,这对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形成了制约。由于不能被作为法定资产,数据的资产价值无法体现在会计报表上。由于国家没有涉及数据权属问题的法律法规,现实中关于数据怎么确权争议很大,因为数据资源参与的主体多、权利关系复杂,在现有框架下难以有效解决复杂的数据确权问题。其次,存在数据资源的垄断现象。现实中的数据质量往往参差不齐,标准化数据采集难度大、成本高,数据市场存在的壁垒导致数据市场垄断现象,这不利于数据进行共享。最后,数据流通交易与隐私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涉及数据存储管理风险、信息泄露风险等的安全问题频频爆发。在经济数字化、数据经济化的必然趋势下,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对其他要素效率的倍增作用,必须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数据立法,营造良好环境。以法律的形势确立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和生产资料的法律定位,为数据的生产、流通、共享、使用等营造良好环境,这是实现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前提。通过数据立法,明确数据权属的主体资格,明确规定数据的收集、使用、管理权限,明确各类经营者收集数据的合法途径,平衡数据利用与数据保护。通过制定国家层面数据开放及共享的法律制度,明确数据开放及共享的范围、标准、条件、方式、责任等。在《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中明确商业数据的流通规则,对损害企业商业利益、信息网络安全、用户隐私、社会公共利益的数据不当获取及使用行为予以规制,以维护正常的数据流通市场秩序。建立健全个人信息保护、数据跨境流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数据安全防护等制度,通过对数据平台基础设施层、数据层、应用层进行实时监控,实现安全防护与预警、安全监控与分析、事件响应及处置的有效结合。完善数据犯罪相关立法,明确数据窃取、滥用与误用的刑事责任,加大对危害数据安全行为的惩戒力度。统一标准和平台,促进数据共享。实现数据共享,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是关键。为此,应加强数据标准化的顶层设计,逐步统一数字化基础设施、底层技术、平台工具、行业应用、管理和安全的数据标准体系,统一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标准资源,建立并不断完善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标准体系。加强数据资源的采集汇聚,推动数据传输交互,推广各层级统一的数据交换架构,制定关键设备数据接口标准。加快建设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确立政府数据开放的基本原则和框架性规则,包括明确数据开放的范围、程序和标准等。推动数据高质量汇聚,建设国家数据采集标注平台和数据资源平台,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和存储,提升基础设施的互操作性,提升数据采集的效率和质量。探索确权和定价制度,促进数据交易。政府应组织企业、科研机构、行业组织联合开展数据确权及价值量化评估的理论研究,建立通用的确权制度及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模型。加快建立数据确权机制,建立数据确权基本框架,明确数据权利类型,确定数据权利主体。建立数据定价规则,研究开发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模型,探索建立成本定价和收益定价、一次定价与长期定价相结合的数据资源流通定价机制。建立包括数据交易撮合、交易监管、资产定价、争议仲裁在内的全流程数据要素流动平台,营造便于数据要素流通的市场环境,简化数据市场准入机制和备案制度,降低数据领域创业型企业的准入门槛。加强协同治理,确保数据安全。数据保护的核心不在于“数据”本身,重点在于如何规制数据的控制者对公民或企业数据的收集、使用、加工、传输等行为。完善数据资源分级分类治理的准则,确立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保护机制,结合不同类型数据属性和安全防护要求,明确数据资源提供方、使用方、监管方等各方主体的数据安全法律责任。强化数据安全技术,围绕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保护要求,加快数据安全监测、加密传输、访问控制、数据脱敏等安全技术攻关。建立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的协同治理模式,强化数据安全治理的顶层设计,确立数据安全防护能力标准,实现数据安全风险总体可控;加强数据安全执法,推动建立数据安全治理国际合作机制,严惩重点领域数据违法犯罪行为。行业组织应立足数据安全与数据应用的协同发展,建立行业自律规范,不断优化数据的行业安全标准体系;开展行业数据安全治理水平评估,定期向社会公布企业保护个人数据安全的举措与成果。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
2021-07-20 |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砥砺前行──武清区构筑产业生态实现高质量发展调查 |
投资24亿元的中国铁科院武清基地发展迅猛,年产值近10亿元;投资102亿元的京津冀大数据中心项目一期已于6月底投产……借势京津冀协同发展,武清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当先锋当猛将,唱重头戏,主动作为,科学搭建“五大创新平台”,全力构筑产业生态,打造智能轨道交通和生物医药健康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巩固提升协同发展先行示范区和桥头堡的地位。借势京津冀协同发展,武清区以坐不住、等不起的姿态,抓推介、抓攻关、抓落地,积极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十三五”期间,吸引北京企业1000多家;借势京津冀协同发展,武清区着眼高质量发展,再造传统产业,果断实施“腾笼换鸟”,从“地毯产业园”到“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从“自行车王国”到“科技谷”,一大批传统产业华丽转身,步入高质量发展行列。“五大创新平台”播洒阳光雨露在武清开发区一座银白色的小楼里,建有2000平方米的高等级GMP车间,以及全封闭的灭菌实验室和先进的生产线,科研生产设施一应俱全。这家企业便是业界鼎鼎有名的清华大学高科技企业──天津华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拳头产品干细胞药品堪称攻克椎间盘退变、糖尿病等当今临床治疗难题的良药。“GMP车间是药企所必需,但公司缺乏资金建不起来,特别感谢武清开发区及时提供了厂房,共同搭建了这个研发中试平台。”公司副经理于洪臣说,“落户时间并不长,但发展十分迅速,干细胞产品已占据国内市场重要份额。”为吸引更多的北京高科技企业落户,武清区依托龙头企业、优势项目,搭建高端研发设计、公共小试中试、共享通用制造、市场营销及应用场景、投融资服务“五大创新平台”,企业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播洒阳光雨露。武清区委书记戴东强说:“与来武清的投资者和落户的企业家们沟通交谈中,感到他们最关注、最需要的是政府能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公共服务。按照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武清区研究提出,用‘谷’的理念,逐步搭建企业创新发展所需的公共服务平台,打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以生态集聚项目和人才,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引领高质量发展。”“‘五大创新平台’都是开放共享型的,由政府引导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同搭建,政府可提供最高500万元的财政支持。同时,支持项目和人才购买使用平台资源,按照服务费的80%给予补贴,最高补贴100万元。”武清区科技局局长张维其告诉记者。在京滨工业园博思特能源装备有限公司,这里已经搭建起京津智能制造加速中心公共开放平台。目前,平台吸引了赛普瑞特工业技术、MIXEL搅拌器、奥蒙德机械等6家首都优质项目落地发展。建立创新创业联盟 构筑千亿产业集群2020年11月2日,天津市智能轨道交通人才创新创业联盟在武清区成立。据联盟秘书处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得益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很多北京智能轨道交通企业落户武清区,已集聚铁科院、北交控、哈威克等一批项目,呈现出集群化发展强劲态势。为加快建设智能轨道交通产业集群,该联盟正式成立,共吸纳131家企业及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13所高校加入。克伦斯(天津)轨道交通技术有限公司是受益者之一。公司总经理刘全一告诉记者,该公司是来自北京的一家智能轨道操纵驾驶系统、安全监测系统制造商,于2017年6月在武清区落户。2020年11月加入联盟后,通过对接撮合,已纳入北京铁科院科研创新基地等联盟龙头企业供应商目录,累计与联盟企业达成合同额1.6亿元。“着眼国际发展潮流,产业集群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十四五’末,武清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有望达到产值千亿级的规模。”武清开发区高端装备投促中心经理王玉说。今年2月,武清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联盟成立。武清开发区健康产业招商部部长王永苹介绍说,该联盟由生物医药行业内前沿企业、高校院所组成,通过建立健康医疗产业发展战略协作平台,有效整合生物医药产业链产学研资源,加快推动医疗大数据作为生产要素服务生物医药领域进程,进一步促进产业融合,带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依靠该联盟,天津诺禾致源生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围绕科技服务和医学健康两大领域,为科研院所、医院、医药研发企业、农业企业等提供基因测序和生物信息技术服务。──依靠该联盟,华龛生物也与位于武清开发区的汉氏联合、金匙医学等企业共同构成了生物医药产业链。武清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未来可期。截至2020年年底,仅武清开发区已聚集以生物医药为核心的健康产业企业150多家,预计到2025年,将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借重北京资源优势 传统产业华丽转身京东商城、唯品会、酒仙网……这些知名互联网企业,现如今都聚集在了一个园区──位于武清区崔黄口镇的天津京津电子商务产业园,园区依靠便捷的交通条件和优质的服务环境等,已吸引大批北京互联网企业前来落户。崔黄口镇地毯生产历史悠久,2009年8月依托地毯产业成立了“地毯产业园”。2012年,园区首次“触电”,引入全国最大的“名品折扣”电商平台唯品会,正式开启电商转型之路。2014年,经市政府批准,地毯产业园正式更名为电商园,明确以电子商务、互联网科技、文化创意为主导产业。京津电子商务产业园总经理杨东芳说:“乘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东风,园区采取多项措施积极吸引北京互联网企业落户,逐步把电商园做大做强。截至2020年年底,已引进互联网企业近1900家,招商引资额达300亿元,吸纳就业突破1.3万人。”园区还发挥自身优势,让传统地毯销售触电上网,已建立网上PC端、无线端、微信端销售平台,并带动企业开展网上直播销售,传统产业焕发勃勃生机。在武清区汊沽港镇,过去的“自行车王国产业园”华丽转身为“京津科技谷”,主导产业调整为新材料新能源、智能装备制造、信息技术、健康产业。2020年,园区实体企业达到138家,实现工业产值60亿元。这家园区跨越式发展背后的秘诀又是什么?园区总经理毛学生告诉记者,秘诀就是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重大机遇,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建立起北京科研院所等资源引入渠道,吸引一大批北京优质企业和优秀人才落户。为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京津科技谷着力加大进京招商力度,同时实施24小时贴身保姆式服务措施,在企业项目申报、人才引进、通勤后勤服务等多个方面给予全力支持。2020年年底,来自北京的“京创激光”落户京津科技谷,将新建国内最先进、最具竞争力的激光智能装备、数控钣金装备研发生产基地,生产激光切割机、激光焊接机、激光切管机等,成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钣金设备供应商。“今年内,京津科技谷将新增注册资本超5000万元的北京科技型企业15家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京津两大都市间的高科技项目、人才聚集的‘硅谷’。”毛学生说。文章来源:津云客户端 |
2021-07-20 |
中国:数字化助推长三角金融一体化 |
科技赋能长三角金融一体化论坛近日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举行。与会专家认为,金融科技逐渐成为“赋能者”与“助推者”,数字化正在全面提速长三角金融一体化。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扣庆在致辞中表示,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将为金融机构发展提供重要机会,也必然助力金融一体化,推动金融服务水平一体化,科技发展为金融一体化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聚焦推进长三角金融一体化发展,社会各界都在积极采取措施。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莫万贵表示,金融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的基础。金融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为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效率的提高和金融一体化提供了强大支撑。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李军说,上海以政策措施为指引,以市场体系、产品体系、机构体系、基础设施体系为抓手,以常态化合作机制为保障,不断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金融创新协同发展,助力长三角逐步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上海证券交易所技术公司总经理王泊表示,科创板积极对接服务长三角科技创新,科创板上市公司中有近一半来自长三角。希望科创板能成为长三角的硬科技名片,通过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落地,持续加大技术投入,让科技与资本市场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为推动长三角金融一体化,长三角金融机构也在全面发力。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周涛表示,为服务好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中国建设银行总行成立了对公创新工厂,通过灵活运用各类产品组合、围绕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建知贷”、搭建一体化绿色金融平台,以及支持长三角环境建设和重点产业发展等措施,统筹一体化示范区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的产品创新工作。浙江省农信联社理事长王小龙则从普惠金融的角度,分享了农信系统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农信系统围绕共同富裕、普惠金融、以人为本的思想推进长三角金融一体化发展。”当前,金融行业正面临数字化转型的浪潮,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彼此融合,深刻改变着金融行业的格局。汇付天下董事长周晔表示,长三角一体化是分布式离散状态下数字层面的协同,金融科技是实现数字化协同的手段。金融科技本质是金融行业的数字化,是服务未来数字化世界的新兴金融。“当前数字化趋势正由营销端向供应端深入。如果长三角能率先在ToB端数字化进程中产生协同,培育出新的发展动能,将是非常大的开拓。”周晔说。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兼CFO段大为认为,在供给侧,人工智能可以提高效率、提升供给质量,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需求侧,人工智能可以推动资源的均衡分布,解决社会公平与公正的问题。金融壹账通副总经理兼首席营销官陈旭华认为,当前,各大银行和机构纷纷通过创新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强对长三角区域的投入,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行业信创,提升自主可控水平,是金融行业的重中之重。金融机构应以数字化为新驱动力,加速推进转型变革。李扣庆说,各行业在数字化方面的尝试表明,科技赋能具有无限想象空间。社会各类主体应主动作为,充分把握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的机会。 文章来源:新浪财经 |
2021-07-20 |
河北:高质量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 |
近年来,河北省坚持“集聚建园、融合强园、绿色兴园、创新活园”发展要求,推动建设了一批主导产业特色优势明显、规划布局科学合理、建设水平区域领先、绿色发展成效突出、带动农民作用显著、政策支持措施有力、组织管理健全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截至目前创建国家产业园5个,认定省级产业园231个,带动市县认定1511个市县级产业园。抓规划布局,构筑梯度有序发展格局。充分发挥产业园对特色产业的带动作用、核心辐射作用、扶贫带动作用。依据京津冀协同发展功能区定位,依托多类型经济地理区域,结合产业发展,整体布局、科学规划产业园,县、市、省、国家级产业园有计划、有重点梯度推进。抓机制创新,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坚持一个省级产业园有一个县级领导牵头的管委会工作专班,加强组织领导、建设管理、对接服务、政策保障。大力推广“政银企户保”合作贷款模式,吸引撬动银行贷款、社会资本达1062亿元。大力推进村庄整治,联村并建中心村,留足村庄发展用地,盘活现有建设用地,节余指标收益重点支持产业园区建设。抓示范带动,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聚合度。实行一个园区一个特色农产品、一个大型龙头企业、一个大品牌,一个园区带一片区域产业兴旺。实行品牌创新创意设计,开展精准产销对接,培育了君乐宝、五得利、今麦郎,滦平中药材、围场马铃薯、鸡泽辣椒、曹妃甸河豚等一大批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抓“三区同建”,集中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产业园三产融合、联城带乡平台作用,按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理念,选定几个或十几个村为特定区域,大力实施“三区同建”,既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又打造农村新型社区,还要形成乡村生态功能区。省级两批确定了28个乡村振兴示范区,11个地市确定了64个市级示范区,由市委书记、市长带头分包,力争经过三年努力,在全省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区。下一步,河北省将以绿色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模式打造一批现代农业精品产业园,推动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升级转变,把产业园建成为绿色农业的示范基地、科技农业的孵化平台、品牌农业的培育载体、质量农业的发展高地,示范带动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文章来源:长城网 |
2021-07-20 |
总量已突破3万亿元,数字山东建设全面起势 |
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建设……当前,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字浪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山东省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科技大省,在数字化建设方面拥有良好基础和广阔前景,数字强省建设面临重大机遇。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升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成效,积极培育优良数字生态,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发展。2020年山东省数字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元,成为带动全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目前,全省大数据工作全面起势,数字强省建设走深走实,“数字”正在深入造福当下与未来。发展融合创新数字经济注入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何服务实体经济?山大地纬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与易通金服基于区块链技术共建的服务平台,解决了交易流等数据真实性的问题,帮助供应链金融真正解决优质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山大地纬创新研究院院长肖宗水告诉记者,目前平台已累计服务企业8000余家,成交3000项数字化资产。科技是每一次产业革命的引擎,而数字科技则是第四次产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省持续优化顶层设计,积极布局建设数字基础设施,不断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着力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努力做大做强数字经济,取得显著成效。在制造业这块主战场上,山东省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技改工程、工业互联网“个十百”工程等,全方位推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培育出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15个,海尔卡奥斯、浪潮云洲连续入选国家跨行业跨领域平台,新应用、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面对新基建风口,山东省17个部门联合采取直供电改造、转供电限价、公共资源开放督办等措施解决基站“进场难、电费高”等问题,累计解决难题6900多个。中国信通院《中国区域与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0年)》显示,山东省数字经济竞争力排名全国第六。“近几年数字经济年均增速显著高于同期GDP增速,数字经济引领增长态势基本形成。”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数据产业推进处处长孙志强介绍。建设整体高效数字政府提升“一部手机走齐鲁”成效今年的义务教育入学报名季,小学门前不见了彻夜排队报名的家长身影。山东省移动政务服务总门户“爱山东”APP正在积极发挥作用,将“线下跑”转变为“线上办”,成为家长报名过程中的“减负”利器。目前“爱山东”接入服务事项超过1.8万项,注册用户突破5000万,基本实现“一部手机走齐鲁”。数字化不仅让数字经济更有竞争力,也为政府转型提供了有效路径。山东省加大统建统管力度,强化数据“聚、通、用”,深入破除“信息孤岛”“数据烟囱”,着力构建一体化数字政府,让政府服务更为优化。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开展“统云、并网、聚数”攻坚行动。目前,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已汇聚数据1313项、220多亿条;省级共享平台累计提供服务44.3亿余次。山东省政务云网集约水平、数据汇聚力度及共享开放水平等走在全国第一方阵。数据驱动下,业务流程再造加速推进。全省政务服务事项可网办率超90%,291项高频民生事项“全省通办”,98个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238类证照“亮证即用”。省政府副秘书长、省大数据局局长马越男介绍,目前山东省正持续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高水平建设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推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企业和群众找政府办事线上只进一网、线下只进一窗,政务服务随时随地触手可及,打造“24小时不打烊”网上政府。构建智慧便民数字社会推动社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伴随人民群众对数字化、智能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山东省研究提出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为抓手,全方位打造智慧应用场景,构建智慧便民的数字社会。自2019年启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以来,山东省发布全国首套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省级标准,将13个设区市、35个县(市、区)纳入省级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试点范围。“计划到2025年,16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普遍达到四星级以上水平,县级普遍达到三星级以上,力争打造3个以上五星级标杆城市。”省大数据局规划发展处处长卢修名介绍。山东省围绕公众关心的就业、社保、教育、健康、养老等领域,积极打造便民惠民智慧应用场景。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可异地经办业务“全省通办”,社会保险待遇资格“静默认证”,电子健康卡实现与社保卡“互认融合”,数字校园建设覆盖率达93.8%……越来越多痛点堵点问题被破解,公共服务普惠化、便捷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最近山东省发布了首批省级支持建设的301个智慧社区(村居)建设名单,协同推动城乡数字化发展,打通智慧便民“最后一公里”。卢修名介绍,到2025年,山东省力争打造5000个以上智慧社区(村居)。当前,山东省正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数字化进程,推动数字强省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文章来源:海报新闻 |
2021-07-20 |
青岛聚焦智能制造产业 打造企业加速平台 |
7月17日,由青岛西海岸新区工信局(科技局、大数据局)和青岛海创汇西海岸科创服务有限公司主办的青岛西海岸新区“企业服务日”暨海创汇西海岸科创中心开园仪式举行,海创汇西海岸科创中心在仪式上揭牌。西海岸新区“企业服务日”活动于去年启动,旨在通过优化营商环境,为制造业发展赋能增效,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海创汇西海岸科创中心由海创汇与西海岸新区联合打造,是聚焦智能制造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加速平台。该平台将依托海创汇在创客孵化平台建设、创业服务、产业加速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充分引进国内外优质产业资源,构建起全要素、全生产链、全价值链全面链接的新兴产业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通过大赛、招商引资、创业沙龙、人才对接等方式,集聚创新资源要素,赋能创业企业发展;聚焦并加快引入智能装备、智能家电、人工智能等智能制造行业项目,开放海尔集团大企业平台,对全产业生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全链条的服务和改造。现场,志昌农业项目、海洋监测项目、海创智邦科技项目、万懋物联项目、凌瞻视觉科技项目、筑梦网络科技项目等多个科技项目进行了路演活动,多位行业资深专家、投资人对项目进行了点评。 文章来源:青岛全搜索电子报 |
2021-07-20 |
聘任4位招商招才大使 15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 武昌赴京“双招双引”收获满满 |
7月19日,武汉市武昌区在北京召开“京楚共聚力 情系武昌城”招商推介会,一系列亮眼成果为该区持续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陈东升在推介活动上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后,楚商们要团结起来共同支持家乡建设。“国内外经验来看,产业的集聚大多围绕教育资源展开,武昌区坐拥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大健康、科技创新等产业发展空间非常大。”陈东升说,欢迎更多企业关注武昌、支持武昌,通过在全世界范围内招揽顶级人才,助力武昌经济繁荣和科技进步。 此次获聘的4位招商招才大使分别是:北京居然之家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汪林朋、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毛振华、北京华联集团董事长畅丁杰以及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靓。 “招商即招才、招才即招商。”武昌区商务局负责人说,4位大使所在企业均已在武昌投资兴业,这些企业深耕金融、商贸领域,将有力推动武昌区建设“金融之城”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时尚消费引领区。此外,汪林朋和毛振华既是湖北老乡,也是武汉校友,让“乡愁”落地是他们投资湖北、建设家乡的重要动力。 推介会上,武汉华联SKP、金融街(东湖)中心、友邦保险湖北分公司、京东健康华中总部、东华软件华中总部等14个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签约落地武昌,投资金额约260亿元。涵盖金融、文化旅游、高端商业商务、信息科技、生物健康等多个领域。 “区委区政府将竭尽全力支持企业在武昌落户、发展。我们将提供最优质的政务服务,做到拿地即开工、建成即使用,为项目落地提供专业化保姆式服务。我们将提供最有力的政策支撑,包括各类政策的兑现,以真金白银体现真心实意。”推介会上,武昌区委书记、区长余松向企业家们喊话,邀请他们来武昌投资兴业。 今年以来,武昌区不断强化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全力构建全过程领衔招商机制、全链条精准招商机制、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全方位保障工作机制,推进武昌全域高质量发展。下一步,武昌区还将继续“主动出击”,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开展多场招商活动。文章来源:湖北日报 |
2021-07-20 |